黄氏画谱八种八卷 明万历天启间集雅斋清绘斋刻本
镌重订补注历朝捷录史鑑提衡四卷 明万历建邑书林熊冲宇刻本绘事备考八卷
清康熙三十年(1691)金阊大雅五雅堂刻本
沈津,安徽合肥人,1945年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上海图书馆任职时,追随顾廷龙馆长研习目录版本之学。1986年至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图书馆学研究。1990年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年再次赴美,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后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2011年2月退休归国。现为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著有《书城挹翠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翁方纲年谱》、《顾廷龙年谱》等。
跟随名师三十年 道德学问俱养成
不到20岁,沈津就进了上海图书馆,跟随版本目录学界的三位大家——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学习。潘景郑曾是章太炎、吴梅的学生;瞿凤起是清代四大藏书家之首的铁琴铜剑楼后人;顾廷龙则是当时上海图书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得其中一人为师,对一个年轻人而言,已是无比幸运,沈津竟有缘获三人真传,则可谓后无来者的福分。而这得益于当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在文艺界培养接班人的先见之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海市主管文化的领导层就意识到,很多名家都已上了年纪,急需挑选年轻人贴身学习,做好接班工作。”就这样,有些家学渊源的沈津,被选派到了三位老师身边,自此如入芝兰之室,得顾廷龙熏陶30年之久。
“除了开会,顾先生几乎不去馆长办公室,都是和潘先生、瞿先生同在一个大办公室中,带着我及另一位年轻同事吴织工作。他们教会我的实在太多了,其中首要的一条是做人。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享有高誉的大家,他们待人接物却很谦虚谨慎,不摆架子,不张扬,也从没发过脾气。问他们什么,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沈津犹清楚记得,每个星期天的上午,他都会跟顾廷龙到过去的合众图书馆。“从8点到12点,他会跟我谈他一生所走过的路,他的师友,他藏书的故事、买书的逸事,无所保留,倾囊而出。”
从小就喜欢文史知识的沈津,进了图书馆就像海绵一样自由吸收舒展,看得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于是急于要表达出来,想写些小文章。顾廷龙却不让他写。“他三次在不同的场合跟我说,‘现在还不是你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要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因此,沈津的大部分著作是到了“哈佛”才动笔的,一出手就不同凡响。
让沈津在治学上获益匪浅的,还有顾廷龙的严谨。“顾先生每写一篇文章,一定让我用复写纸誊抄四份,他自己留一份,其他三份请大家提意见,不光是看内容对不对、引文对不对,还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后来我发在《中华文史论丛》上的文章,也都经过了三位老师的严格把关。我明白了,做学问一定要细致,要进退有据,不能有任何疏忽。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那时,沈津还爱打乒乓球,打得也不错,入选了黄浦区乒乓球队,每晚都要训练到很晚。顾廷龙又问他:“你打得再好,能进入上海市队吗?即使能进入,那里强手如林,你能脱颖而出吗?而做古籍版本鉴定和目录学,全国都没有几个人。你要衡量一下。”后来沈津放弃了打球,一心一意做学问。这份亦师亦父的情谊,多年后成为沈津编撰《顾廷龙年谱》的巨大动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