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与李可染先生的山水作品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两件《万山红遍》、一件《丹霞枫林图》,皆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佳绩,此次时逢香港嘉德五周年庆典之际,蒙藏家信赖,释出李可染先生的佳作《丹霞秋色》与《清漓渔歌》,为此书画情缘,续写新的篇章。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62年带学生在桂林写生
前排左起:李可染 张步吉(张步) 王振中 后排左起:王超 李行简 黄润华 祁金山 赵树松
丹霞山
Lot 1504
李可染 1907-1989
丹霞秋色
镜心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钤印:可染
题识:丹霞秋色。一九六四年可染作于北京。
陆俨少(1909-1993)题诗堂:丹霞秋色。可染妙笔。陆俨少
题。 钤印:俨少、 宛若、嘉定
Li Keran
SAILING THROUGH THE AUTUMN RIVER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画心 67x 46.5 cm. 约2.9 平尺
诗堂 26x 46.5 cm. 约1.0 平尺
HKD: 16,000,000 - 22,000,000
1962至1964年,李可染三次南去北归,往返北京与岭南。从化温泉,作为画家长期跋涉、行脚生涯的憩息之地,也是他养精蓄锐、精神安顿升华的处所。那里有许多故知新交,那里成为他最喜爱的、诱发灵感的客舍地之一。如同默默耕耘的牛,这里容他静静地反刍消化,吸收和补充新的养料。
此件创作于1964年的《丹霞秋色》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鉴赏和把握可染山水转型,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造境」的具体契机,提供了又一个极其宝贵、难得一见的图像珍本确证。丹霞山位于广东韶关,以其特殊的地质面貌闻名于世。「丹霞地貌」系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得厚层色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这在画家李可染的眼中,无疑是天然图画,厚重的红色砂岩与山石的结构层次,正是李可染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所孜孜探求的表现形式。
《丹霞秋色》作品局部
李可染曾有《丹霞枫林》一作,题曰「一九六三年一月,吾来岭南从化修养。三月,抱病随六七友人游粤北丹霞山,别传寺外西望得此一景。归后数月,草草写其意,并点缀枫林,改作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符丹霞情趣,不让赤城霞也。」诚如画家所言,丹霞本无枫树,而红叶与红岩,在画家笔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第1466号拍品,李可染《丹霞枫林》
此次嘉德呈献给广大藏家的《丹霞秋色》堪称是画家「采一炼十」的妙笔之作。对比《枫林》一图,《丹霞秋色》远景的层峦亦有所删减,画家移去了画面上方的长题,使得全画的的视角更加开阔,气氛愈加明朗。虽然仅题单行数字,却同样回护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而不减画面的通透效果,更能体现画家「采一炼十」的艺术追求。「采一炼十」四字,在李可染先生看来,是把「写生」看作面对大自然,去采集原生态矿石。把「创作」视为「百鍊钢化绕指柔」,高度提炼、纯化的过程。这一新的美学主张,作为李可染山水艺术体系的核心思想,构成他革新、变法,推出一系列杰作的理论基础。
《丹霞秋色》,堪称转型意义上新图式的前期代表作。成为以中化西,南北交融,人与大自然合一的光辉坐标,是今日震惊世界的杰作《万山红遍》系列诞生的前奏和序曲。《丹霞秋色》,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让我们陡然联想起《万山红遍》系列山水。虽然《丹霞秋色》色调偏暖赭,不似《万山红遍》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赭三色交融交织。全画采取「S」形构图,江水由远及近,江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画中江面的留白,与两岸厚重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万山红遍》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丹霞秋色》中所具备艺术元素,与《万山红遍》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画家在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予作品另一种高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中国嘉德此前拍出的两件李可染《万山红遍》
据孙美兰教授回忆,李可染先生所作《万山红遍》系列,最早一件系1962年秋作于从化翠溪宾舍。其后,又一幅《万山红遍》,作于1963年,且署名「可染作于从化」。这两件作于从化的 《万山红遍》,前者为69×45厘米,后者为69.5×45.5厘米,皆为竪幅构图,论幅面之纵长与横宽,与《丹霞秋色》相当,仅毫厘之差。此外,中国嘉德曾拍出的两件《万山红遍》(1962年作,中国嘉德1999秋季拍卖会,第216号拍品)(1964年作,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第1237号拍品),此两件画中所钤印章,与此幅《丹霞秋色》图所钤印章同为「可染」二字,篆书白文印,圆转相连。这两项细节,给予我们的暗示,加深我们研究的兴味,欣赏的惊喜,意欲追踪「从化」这个露头的线索,探询《丹霞秋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