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第一代旅美华裔画家朱沅芷的代表作《工业之轮在纽约》75年来首度释出市场,引发热议。被谈论的焦点除了朱沅芷坎坷的人生轨迹,独特的艺术追求外,还有《工业之轮在纽约》恢弘的气势,以及8000万-1.2亿港元,令人仰视的超高估价。在目前香港艺术品二级市场中,中国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版块里单件油画拍卖价格过亿者,仅有吴冠中、赵无极和常玉三位,如果《工业之轮在纽约》在本次拍卖会中顺利成交,那么朱沅芷将很可能成为第四位跻身亿元行列的艺术家。
不过相较于上述三位艺术家的显赫声名以及市场底蕴,朱沅芷尽管在小圈子中有一定热度,但其在市场认知度、市场基础和高价纪录等多个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如今一件作品如平地惊雷般出现,并且试图一步登天,也难怪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工业之轮在纽约》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其在朱沅芷短暂而波折的一生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又是何种原因促使艺术家家族选择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以如此高价将其推向市场?
盛世“钻石”——《工业之轮在纽约》
《工业之轮在纽约》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193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搬迁至现址,策划了开幕展“美国画家和摄影家壁画展”,朱沅芷得到的展览命题为“战后的世界”,并被要求在6周内提交一幅三联屏,以及一幅7x4英尺的大作。朱沅芷随即决定将纽约最经典的景观——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对象。
朱沅芷《工业之轮在纽约》油画画布 213x123cm 1932年作 香港苏富比秋拍估价:80,000,000-120,000,000港元
在这6周里,朱沅芷谢绝了一切访客,把自己关在房内,每天废寝忘食,仅靠大量白酒来支撑体力,才终于完成了两幅标志其艺术巅峰的经典:一幅是三联屏《旋转木马;日光浴者;现代公寓》,而更重要的一幅,便是《工业之轮在纽约》。
在《工业之轮在纽约》中,朱沅芷采用了一种近乎宋代山水画式的垂直全景构图,展现的却是美国的城市景观。画面整体呈现暖黄色,图式复杂,构图布局却十分和谐。朱沅芷所展现的,是经历“狂飙的2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的纽约。画面左上角呼啸而入的双翼飞机,象征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技的腾飞,而曼哈顿高楼和耸立的布鲁克林大桥,则把一尊古希腊罗马雕塑“掷铁饼者”挤到了画幅的左下角,预示着20世纪的美国产物将压倒欧洲文明的源头。
1932年正在绘制《工业之轮在纽约》中的朱沅芷
12位玩马球的企业家围绕成圈,被置于近景处,这种颇似马蒂斯经典作品《舞蹈》的图式占据了整幅画面将近一半的比例,凸显了他们的地位,代表着美国的工业社会精神——虽然美国立国源于欧洲移民,但社会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阶级,财富来自个人智慧和努力。让数千年来一片沉寂的美洲大陆,崛起成足以影响全球的崭新强权。
《工业之轮在纽约》近景,12位马球手占据画面近一半尺幅,而一尊古希腊罗马雕塑“掷铁饼者”挤到了画幅的左下角
尽管《工业之轮在纽约》讴歌了纽约之美好,然而朱沅芷从来都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画面中央,布鲁克林桥下,朱沅芷以黑色线条画下一个准备从桥下一跃而下的透明人物。这个透明人物所占位置极小,却在画面正中央,甚为惹眼,反衬着前方的马球员巨轮,传达一种深刻的痛苦,像刺针般截破这歌舞升平下的不安?
画面中部用黑线勾勒了一位试图自杀的人,有一种说法此人为华人,是朱沅芷对当时盛行于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反抗
《工业之轮在纽约》的诞生,也标志着朱沅芷的“钻石主义”理论趋于成熟。他的创作风格,在1925至26年以“共色主义”为主调,明快亮丽的色块析解眼前景物,组成半具象的构图,富于音乐的韵律节奏;及至巴黎时期,崭新的经历让沅芷画风迥然大变,富于超现实主义特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至纽约时期逐步融合,形成他独创的“钻石主义”:在理论层面上,他把创作因素分为三大类(物理性、脑性、心理性)和九小项(色彩、形体、光线;时间、道德、目的;情绪、观察、欲望),并以三角形组合构成图解;在作品层面上,则可见其画面在具象之中蕴含丰富的心理隐喻或梦境叙述,浓郁的色彩具有表现主义特征,并且暗藏许多小三角形色块构图,有如剔透的钻石切割面。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