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10月3日下午,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场共426件精品上拍。其中,李可染六十年代“采一炼十”硃砂山水典范之作《丹霞秋色》以2900万港币落槌,加佣金3323万港币成交。(拍前估价:HKD 16,000,000-22,000,000)
李可染《丹霞秋色》1964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心67×46.5cm;诗堂26×46.5cm
1962至1964年,李可染三次南去北归,往返北京与岭南。岭南从化温泉,作为画家长期跋涉、行脚生涯的憩息之地,也是他养精蓄锐、精神安顿升华的处所。那里有许多故知新交,那里成为他最喜爱的、诱发灵感的客舍地之一。而丹霞山位于广东韶关,以其特殊的地质面貌“丹霞地貌”闻名于世,这在画家李可染的眼中,无疑是天然图画,也是李可染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所孜孜探求的表现形式。
李可染《丹霞秋色》局部
此《丹霞秋色》堪称是画家“采一炼十”的妙笔之作。“采一炼十”在李可染先生看来,是把“写生”看作面对大自然,把“创作”视为高度提炼、纯化的过程。这一新的美学主张,作为李可染山水艺术体系的核心思想,构成他革新、变法,推出一系列杰作的理论基础。《丹霞秋色》堪称转型意义上新图式的前期代表作,是今日震惊世界的杰作《万山红遍》系列诞生的前奏和序曲。
虽然《丹霞秋色》色调偏暖赭,不似《万山红遍》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他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赭三色交融交织。全画采取“S”形构图,江水由远及近,江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画中江面的留白,与两岸厚重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万山红遍》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丹霞秋色》中所具备艺术元素,与《万山红遍》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画家在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予作品另一种高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中国嘉德此前拍出的两件李可染《万山红遍》
据孙美兰教授回忆,李可染先生所作《万山红遍》系列,最早一件系1962年秋作于从化翠溪宾舍。其后,又一幅《万山红遍》,作于1963年,且署名“可染作于从化”。这两件作于从化的 《万山红遍》,前者为69×45厘米,后者为69.5×45.5厘米,皆为竖幅构图,与《丹霞秋色》相当,仅毫厘之差。此外,中国嘉德曾拍出的两件《万山红遍》中所钤印章,与此幅《丹霞秋色》图所钤印章同为“可染”二字,篆书白文印,圆转相连。而通观数件《万山红遍》不难发现,李可染先生对于远山的处理,在1963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62年的《万山红遍》中,远山连绵起伏而少有突出,1963年后,相对陡峭的峰林愈加明显,正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这种对于远山的处理方式,也成为李家山水的重要绘画语言。
此件《丹霞秋色》后由山水画家陆俨少题写诗堂,两位画家于现代中国画坛素有“南陆北李”之称,二人同画山水,风格迥异,又惺惺相惜,陆俨少称此件为“可染妙笔”,堪称艺坛之佳话,而此作对于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山水革新历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美学与史学双重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