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从“应公诸器”到周初应国

2017-10-07 09:18:20 网络

  1979年12月,河南平顶山市郊北滍村滍阳岭上出土了一件邓公簋,铜簋铭文记载了邓国国君之女适嫁应国的政治联姻事件,平顶山应国墓地因此被发现。据文献记载,应国是周武王的庶子应达所受封的诸侯国,是在周成王时期接受分封的姬姓国之一。据西周铜器铭文记载,西周初期分封的应国国君最初称为应叔,后称为应监,亦称为应侯,还称为应公。或因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大型墓葬被盗的缘故,西周早期的应公铜器自清代以来陆续不断面世,其铭文拓片虽传播较广,但相关实物图片或散见于国内外的图书上,或前所未见,终不能窥其全貌。兹将应公诸器搜罗集中在一起予以全面介绍,以供读者赏析。

  ▌应公诸器简介

  在传世的应国铜器中,有11件年代属于西周早期的应公铜器,因每篇铭文中的作器者都是应公,陈梦家先生《西周铜器断代》称之为应公诸器。这批铜器大致可分为六个品种,计有鼎5件、簋2件、壶1件、尊1件、卣1件、觯1件。若以其具体用途划分,则可分为炊食器(鼎)、盛食器(簋)、酒器(壶、尊、卣、觯)等三类。其中铜鼎计有应公方鼎2件、16字应公鼎2件、双弦纹应公鼎1件。现依次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

  1.

  应公方鼎甲、乙两件。《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册第180页收录铭文两篇,均署名“应公方鼎”。此两篇铭文内容、行款相同,字体稍有差异。推测这两件方形铜鼎可能成对,即形制、纹样、大小基本相同,正如河南鹿邑长子口大墓所出同一形制的铜鼎大都成组的情况一样。

应公方鼎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猗文阁拓本)

  应公方鼎甲,为平湖韩氏旧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猗文阁拓本。该鼎口部呈圆角长方形,平折沿,方唇,立耳,腹下部稍微向外倾垂,近平底,四柱足。口沿下饰一周四组以云雷纹衬地的两两相对的凤鸟纹。器内壁有竖款二列6字铭文:“应公作宝尊彝”。

应公方鼎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应公方鼎乙铭文

  应公方鼎乙。原器为颐和园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其拓本。铭文与应公方鼎甲的内容、字数、行款相同,为“应公作宝尊彝”。

  2.

  铸16字铭应公鼎甲、乙两件。《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册第12页收录铭文两篇,均署名应公鼎。此两篇铭文内容、行款相同,字体稍有差异。推测这两件铜鼎可能是形制、纹样、大小基本相同的成对或成组的铜鼎。

铸16字铭应公鼎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

铸16字铭应公鼎甲铭文拓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16字应公鼎甲。原器为长山袁理堂旧藏,现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鼎内壁有铭文竖款三列16字,自右至左为“应公作宝尊彝,曰:‘俺以乃弟用夙夕享’。”

铸16字铭应公鼎乙铭文拓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16字应公鼎乙。原器为瞿世英旧藏,今下落不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其拓本。鼎内壁有铭文竖款四列16字,自右至左为“应公作宝尊彝,曰:‘俺以乃弟用夙夕享’。”

双弦纹应公鼎(上海博物馆藏)

双弦纹应公鼎铭文拓本

  3.

  双弦纹应公鼎1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圆口微敛,立耳,斜折沿,方唇。腹略外鼓,其下部三等分,呈鬲形空足分裆式。鬲形空足下接三柱足。口沿下饰两道凸弦纹。通体呈青黑色,基本无锈。通高18厘米,重1.75公斤。内壁有铭文竖款二列5字:“应公作旅彝”。

  4.

  应公簋甲、乙两件。据其早年摹绘图形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制相近,纹样差别较大,铭文内容、行款相同,字体稍有差异。《殷周金文集成》第六册第177页收录此两件铜簋的两篇铭文,均署名应公簋。从铭文字体可以看出,这两篇铭文当出于同一人之手。

  应公簋甲。器为清宫旧藏,今下落不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拓本。圆形敞口,卷沿,方唇,腹下垂,一对兽首双耳下各附一象鼻形垂珥,近平底,圈足较高。口沿下饰一周两组以一兽面纹为中心左右相互对称的,以云雷纹衬地的作相向而立之形的卧虎纹。器内底部铸有铭文竖款二列5字,自右至左为“应公作旅彝”。

应公簋乙(故宫博物院藏)

应公簋乙铭文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