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好游历山水,在没有相机、没有微信的年代,如何优雅地晒出自己的行程和心灵感受?让我们打开历代画家笔下的行旅图,来一窥究竟。
在中国山水画中,行旅图一直是深受画家青睐的题材。画家将行旅安放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既抒发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流露出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行旅图,多采用巨幅或者长卷,画面通常是山岳峰峦、江河湖泊、羊肠小道和各色行旅。山是层峦叠嶂的山,水是浩渺无际的水,恢弘的江山图景与行走在其间的小小的旅人,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旅图中最重要的审美关系。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行旅图,不能不提到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它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宋代绘画的第一神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溪水伴行,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溪山行旅图》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行旅者的渺小柔弱与江山的高峻刚健的对比,也为后世行旅图奠定了基调。
袁曜(清) 湖山行旅 绢本 立轴 205×132 cm 嘉德四季第41期 成交价: RMB 2,990,000
王翚(款) 溪山行旅图 绢本 立轴 210×95 cm 嘉德四季第26期 成交价: RMB 1,012,000
由于道路和出行工具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古人出行往往是一去经年,荒寒、孤寂等便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绪。“雪山”、“溪山”、“关山”、“雪溪”、“晚霭”、“秋山”等常常成为行旅图中的关键意象。关山渺远,道路蜿蜒,旅人个体的孤寂让山山水水也带上了一缕荒凉况味。而历代画家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借此寄寓孤高拔俗之意,是在孤独冷清中享受着孤独,品味着孤独。
李寅(清) 关山行旅图 绢本 立轴 182×98 cm 嘉德四季第43期 成交价: RMB 1,495,000
唐寅 秋山行旅图 绢本 立轴 147×65 cm 嘉德四季第19期 成交价: RMB 649,600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在旅途,是千年不变的命题。山水画中行旅的艰难,背后蕴藏着画家对人生的感叹。在人生的逆旅中,寻求心灵的安顿与默处,获得精神的旷达与满足,这或许就是你读懂行旅图的密码,也是时至今日,它仍能带给我们心灵震动、备受藏家喜爱的原因所在。
颜峄 寒山行旅图 绢本 立轴 223×156 cm 嘉德四季第49期拍卖会 成交价: RMB 598,000
文徵明(款) 寒山行旅图 纸本 立轴 140×64cm 嘉德四季第25期 成交价: RMB 322,000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