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常见坐姿一般分为下面几种。
1.结跏趺坐:“跏”同“加”,即放置、安放的意思。“趺”同“跗”是脚背、脚面的意思。佛经中结跏趺坐一般指全跏坐,《佛学大辞典》定义为:“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髀上。在公元前3000年这种坐姿就出现就己经出现在印度河文明中两个重要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的滑石印章上。其姿势为双腿盘曲,足跟抵会阴,是传统神像坐姿,出于调节男性生殖功能的瑜伽修持,反映了印度原始的生殖崇拜。
清 铜鎏金坐像
北京匡时 2012年秋拍
2.半跏坐:一足下垂,一足加于大腿上的坐姿,又可按腿足方向分为左舒坐和右舒坐。
清 竹雕水月观音
西泠印社 2009年秋拍
3.交脚坐:双腿交叉下垂而坐,是常见的日常生活坐姿,西域地区为使用这一坐式的中心地带。中国佛像中的弥勒造像经常采用这种坐姿。
北魏 铜鎏金交脚弥勒像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辽金 木雕交脚菩萨坐像
古天一 2013年春拍
4.善跏坐:双足下垂而坐,多见于古埃及壁画雕塑中,是尊贵者所采用的坐姿。
明或明以前 铜鎏金佛说法像
西泠印社 2015年秋拍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