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焚香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经常以焚烧香柴的形式主持祭天。到了汉唐的时候,佛教传入,焚香又被赋予礼佛、修身的新涵义。宋代开始,焚香成为文人们的倾心雅事,是所谓“品香、斗茶、挂画、插花”的文人四艺之一。焚香传统流传到明清时期,更成为寻常人家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燃一炉香,或敬神,或祭祖,或求室内空气馨香、神清气爽,至今还是重视传统的人家常见的生活方式。
上海匡时2017秋拍 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
Lot 800
押经耳炉
清乾隆
口径12.3厘米 重2844克
“宣德年制”款
出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P23,201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RMB: 250,000-350,000
焚香,自然离不开一具好的香炉。
爱香人尝试各种材料,不断改良式样制造各种香炉。从汉代的博山炉,到唐代的金银多足香炉,再到宋代各大窑口的瓷炉,终于在明代宣德年间,由宣宗皇帝主持,创铸了被后世称为“诸炉之冠”的宣德炉。此后的人都追慕宣德炉造型之优美,材质之精纯,工艺之考究,说它是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所以在不断仿制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宣德炉最开始的造型原则和制作规程,并基本以“宣德”为寄托款,即使朝代更替也不曾改变。
今天,明清两代遗存下来的宣德炉已被视为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并且得到系统的收藏和研究。
上海匡时首拍“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也征集到一批少而精的宣德炉拍品。
两具带有原座的宣德炉气宇轩昂,从造型大气、做工严谨、材质精良,分量感十足,展现出清三代官作器物的优良品质。它们均为极规整的四字长脚篆书“宣德年制”款,这类款是最被宣德炉收藏圈公认的清早官款。
上海匡时2017秋拍 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
Lot 845
三足桥耳炉
清代
口径13.5厘米 重3573克
“宣德年制”款
出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P23,201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RMB: 150,000-250,000
宣德炉在使用的过程中,原装炉座很容易遗失。过去的一百多年战乱不断,能够将炉与座完好保留下来,并且红艳的皮色依旧靓丽,十分不易。它们可谓颇具“官气”的宣德炉精品。
栗色原皮“智生珍藏”款鬲炉和“和叔氏”缶式炉,则可以说是宣德炉“文人气”一路的代表。“智生”和一般的鬲炉比较,它周身不起一根线条,口沿直接用倾斜的弧线过度到内壁,颈部也没有常见的弦线,干净利落地连接浑厚的口唇和饱满的腹部,配合壮实有力的三足,炉显得格外的端正稳重,反映了炉的主人“智生”敦厚的精神气质和卓尔不群的美学追求。
上海匡时2017秋拍 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
Lot 831
鬲式炉
明代
口径12厘米 重1867克
“智生珍藏”款
RMB: 340,000-380,000
在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所藏三十余具宣德炉中,以“某某氏”为底款的有“献贤氏”、“莫臣氏”和“灻文氏”三具,“和叔氏”缶式炉与其一脉相承,而造型极简,应该也是同时期文人定制之物。
上海匡时2017秋拍 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
Lot 788
缶式炉
明代
口径12.2厘米 重1579克
“和叔氏”款
RMB: 135,000-155,000
官气和文气,是今天宣德炉收藏的主流追求。在此两者之外,还有“秀气”一路,往往被人忽视。其实女性在很多时候才是香的真正使用者。“红袖添香”,女性自有她们独特的审美追求。
上海匡时2017秋拍 佛缘—古代佛造像和绘画艺术专场
Lot 820
“胡文明”风格鎏金花卉纹鼎式炉
清初
高11.3厘米 口径8.1厘米 重334克
RMB: 185,000-225,000
这具晚明制炉名家胡文明制作的鎏金花卉纹小鼎炉,就是秀气一路的典型器物。小巧的尺寸盈盈一握,缠枝牡丹纹饰疏朗秀美,鎏金工艺华贵而脱俗,红色的玛瑙炉钮提亮了整个炉的色调,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镂空雕的老红木盖座则保证了闺房焚香时的安全性,相信它是爱香美女们的钟情之物。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