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日前,赵孟頫书画特展于故宫开幕,海内闻者无不雀跃。千年风雨,尘积垢埋,佛头亦不免着粪。赵孟頫所历亦如是:自元以降,赵孟頫身后之名,总不免随世事浮沉。然金身不坏,英名不朽,此番赵氏书画齐映故宫,画人景仰,书者追摹,荣光华夏,实为一时之盛。笔者兹捡拾赵孟頫二三事,连缀成篇,以飨诸公,以助读者观书读画之余兴。
【元】 赵孟頫 真草千字文(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1265年,三月的湖州,阴冷、潮湿,“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刚刚升任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被朝廷赐封为进士出身的赵与訔,在湖州归安病逝。
一声声呜咽,一把把纸钱,送别了这个大家庭平静的过往。
家主逝去,赵家老宅笼罩上了一层悲怆和凄凉。无力的春风,吹不散老宅里那浓浓的哀伤。
年仅12岁的赵孟頫,看着痛哭的母亲,惶惑地缩紧了身子。赶也赶不走的悲凉,像江南三月渗透骨髓的冷意一样,在他的心里肆意地漫延。
在这个有22个孩子的大家庭,庶出的赵孟頫,总是和母亲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在8个兄弟里,排名第7的他,无论是令人尊崇的家庭地位,还是优先的财产继承权,都是他想也不敢想的奢望。
细论起来,大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赵孟頫的十一世祖。而赵孟頫的十世祖,就是民间有名的“八贤王”——四皇子赵德芳。事实上,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八贤王”,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王爷的头衔,只是死后封赠。
大宋开基,“赵德芳们”或许曾经对未来寄予过若干美好愿望,毕竟,作为皇子,他们是王朝建立最大的受益人。但现实很残酷,越是处于聚光灯照耀的中心,越有可能成为狙击手的目标。
太祖有四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均早夭。宋太祖传位继统的希望,就寄托在二皇子赵德昭和四皇子赵德芳身上。但赵匡胤于“斧声烛影”的迷案里遽然离世后,得登大宝的,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儒家文化在政治制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中原历代王朝皇位继统,均传子不传弟。“兄终弟及”,是游牧民族才有的传统。赵光义代侄而立,从政治伦理上,确实很难有合法说服力。
民间怜悯赵德昭、赵德芳兄弟,就编出了两位皇子的种种贤德故事,四皇子赵德芳被传为“八贤王”,与忠义“杨家将”一起,力保大宋江山。
可这一切都是传说,赵孟頫的这两位祖上均不长寿,且都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死得不明不白。
高梁河之战,宋军溃败,太宗生死未卜,军中有人议立德昭。后虽然很快找到了太宗,但叔侄之间嫌隙已生。
太宗寡恩,征战而不赏。将士们都消极怠战,个个心怀不满。赵德昭听到对太宗不利的议论,害怕军心不稳,就向宋太宗建议立即论功行赏,以安抚将士。太宗听后大怒,说:“等到你做皇帝时,再行赏不迟!”
被君上疑有问鼎之嫌,是大逆之事。赵德昭回营后即用桌上的刀子自戕而死,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走完了年仅29岁的一生。
而四皇子赵德芳,这位在民间素有忠义口碑的贤德人士,在父皇死后,即“出阁,授贵州防御使”,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但即使这样也难逃厄运,仅23岁便不明原因地病死,“赠中书令、岐王”。
赵孟頫成年后,或许无数次地重温过祖上在刀光剑影中向死而生的往事,因此,即使是在宋亡仕元、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之后,他仍是想尽办法思谋外放——对权力又迷恋又恐惧,可能是宗室子弟共同的心结。
这两位早亡的祖先,应该是喜欢权力、又躲避权力的赵孟頫观照一生的镜鉴。
据说,赵孟頫自5岁起就开始学书法,习《千字文》一卷,十数年几乎从不停歇。更具体的说法是:每天要写足500纸,达一万字。
从11岁到22岁,赵孟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湖州的祖宅里度过的,生活的主要内容,可能就是书写《千字文》及学习儒学经典。从少年到青年,在湖州的老宅里,到底写了几百几千遍《千字文》,连他自己都无从知晓,
然而,赵府楼高,也会与外界风雨相闻,赵家的深宅大院,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高墙外,经常会传过来蒙古人进攻南宋的消息。
1234年,蒙古人与南宋在联合灭金后,多有摩擦。1235年夏,蒙古大汗窝阔台遣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从此,宋蒙两国长达四十余年的攻防战拉开帷幕。
赵孟頫成长的岁月,正是蒙古人进攻南宋的紧要关头。那十余年的时光,湖州赵家有数人在朝为官,朝廷与蒙古人的战报,往往藉由这些途径,进入那所深宅大院,影响着一腔热血的赵家兄弟。
1264年,赵孟頫11岁。这一年,南宋和蒙古都发生了大事件:忽必烈宣布在远离蒙古本土的金中都建立另一个首都,作为蒙古向中原战略延伸的桥头堡;而南宋的皇帝理宗突然驾崩,度宗继位。
年幼的赵孟頫或许根本无法预见,在南宋之外,正在崛起着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而那个国家最后也成为了他的母国。
从这一年开始,赵孟頫的“前蒙古时代”,悄悄开启。
仅仅过了一年,影响赵孟頫人生的另一个大事件也突然发生:1265年,父亲病逝,大家庭突然陷入了迷乱之中。赵孟頫4岁的时候,父亲的正室李氏去世。但赵孟頫的父亲究竟有几房侧室?赵孟頫的母亲排在第几?父亲去世后是谁在管家?几十口人的花销如何解决?这些悬念,缺乏足够的资料来解答。
但可以从旁佐证的是,赵孟頫的父亲去世时,因其清廉,家里也没有积攒下多少家产。死的时候,皇帝赐了银子和绢,用来安葬。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赵孟頫两耳不闻窗外事,听从母亲的教导,不分昼夜地发愤苦读,读书之余,用写《金刚经》来调剂苦闷。
赵孟頫一生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而其最早的宗教熏染,估计来自他的母亲,以及这一段时间对《金刚经》的频繁抄写。
1266年,赵孟頫13岁。开州(今四川开县)归于蒙古人。
这时的赵孟頫仍然贪玩儿,不知家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每天怅怅然,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母亲见了,严厉斥责他:你从小就死了爹,咱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可你老大不小了,却总也不成器,成天瞎混,要是在学问方面不好好上进,你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赵孟頫从此更加发愤读书,常常经夜不眠。从这时起,他对“思陵体”产生了深厚兴趣,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习。
对于书画的爱好,是否从此始,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予以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湖州的青少年时期,赵孟頫已经对书画有了比较认真的研究,并可能获得了一定成绩。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