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别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
保利2013年春拍拍卖了一张郑板桥的《柱石图》,非常引人注目。
这张画以前曾经在其他拍卖公司拍卖过,我也在藏家手中见过这张画,只顾看画,未曾深究。后来邓丁三先生写了《一柱擎天事更奇》,考证出这张画是郑板桥71岁时画给自己女婿的,其中自然包含着身为岳父老泰山的郑板桥对女婿成材的渴望。郑板桥的画我临摹过很多张,但像这一张这样貌似平淡无奇背后却有故事可讲的却并不多。
▲柱石图
郑板桥之所以在今天能够有如此高的声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擅长画竹,更主要的还是其耿介的个性与发自内心的忧国忧民获得了同时和后人的肯定与尊重。想起他所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句子,很少有人不被感动。历史上有不少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传说,但大部分都不可靠。尤其不可靠的是说郑板桥家境的穷困,小偷到家里什么也偷不到,遭到郑板桥的调侃,即使当了官也因为为官清廉而依然困穷。原来我也相信这些传说,后来读板桥家书,发现郑板桥的家境其实比较殷实,年轻时能专心读书。早年虽然屡考不中,但坚持不懈,终获成功,并终身为此自豪,还将那枚“丙辰进士”印钤盖在许多书画作品上。
当官之后,生活大为改观,因为他不仅有俸禄,还会画画,名声在外,买画者络绎不绝,每年都能收到不少润笔费。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郑板桥曾说自己每年仅画竹所得的润笔费就达白银近3000两之多。在乾隆中期,这可是一笔巨款!郑板桥将花不掉的钱寄回家去,在家乡买房置地,并嘱咐弟弟在乡里要多办好事,修桥补路,体恤乡民,不要因为家里有钱,又有当官的哥哥而妄自尊大,欺负他人,这等真实的表达,让我即使知道他非常有钱也不会讨厌他。我觉得,郑板桥辞官后到扬州卖画,其实不是为了讨生活,他不缺钱,缺的是生活的充实。他头上有功名,虽然放下身段卖画,但他还是很要面子,加上性格耿介,行为不免与众不同,因此留下不少此类传言。
他的画价不低,“板桥润格”所标列的价码,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也非常高,但价格越高越有人买。在西安交大工作的时候,好友韩鹏杰给我看过一本清人所写的《夜雨秋灯录》,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一个扬州盐商因为喜欢郑板桥的画,想花钱来买。郑板桥听说对方是一个声名狼藉的盐商,公开拒绝。
但这位盐商的文化修养很高,更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他想了一个点子,在扬州城外郑板桥经常去散步的竹林中修了一座茅庐,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自己化妆成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还专门在茅庐柴门的匾额上题写了“富儿莫入”四个字,这一切,使从此路过的郑板桥大为赞赏。及二人相见,盐商谈吐不俗,满腹经纶,还佯装不知郑板桥为何人,偏偏四壁雪白,不做装点,室内唯古琴一张,古香一炉,好不清雅!板桥剧谈之余,不觉技痒,挥笔将四壁题满,好不惬意。数日后,风闻此盐商于板桥字画大有所得,方悟上了盐商的恶当,那雪白的四壁,全是用宣纸裱糊的。我当时看了,不禁大乐!
▲郑板桥作品
其实,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讲,郑板桥并非画石高手。真正能够将石头画好的是那些山水画家们,他们不仅能够画好远山,更能将近处的巨石一类近景画好。将这些山水画近景的石头单列出来加以突出,就能够成为极好的花鸟画山石衬景。因此兼通山水花鸟的画家所画的石头远过那些主要研习花鸟画的画家。虽然花鸟绘画中的石头画法与山水画有区别,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画了一段时间的山水画,对此深有体会。
郑板桥恰恰不太会画山水画,在画石方面所用的功夫并不多,他笔下的山石往往只有几种单调的造型,笔法也比较简洁。即以这张《柱石图》为例,其山石的皴法就有不少问题,皴出的石头相互层叠,有些呆板。虽然我们可以用“嶙峋峥嵘”、“奇峭”一类的好词加以褒扬,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即使是人们盛赞的竹子,郑板桥也没有达到一流境界,劲健有余,蕴藉不足,只可欣赏,不可师法。画竹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非常难,对画者的品性修养要求极高,画不好就会恶俗不堪。上千年来,能画竹子的画家不计其数,画好的却是凤毛麟角。
▲郑板桥作品
数百年来,“扬州八怪”的许多故事口耳相传,渐至入神。以今天的眼光看,郑板桥非常聪明,非常懂市场,知道艺术修养不高的盐商们需要什么。即以书法而论,他早年的书法非常规矩,源出欧阳询,笔力遒劲,点画精洁,一派大家气象,绝没有什么邪气。但等到所谓“六分半书”出来,奇怪丑陋集于一身,书法品味大大下降,却吸引了更多的眼球,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欣赏宝爱。很显然,郑板桥创制“六分半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迎合盐商们的欣赏口味,而并非其内心真正的艺术追求。
我收藏有一张郑板桥的大幅书法作品,标准的“六分半”书,奇怪纵横,非常有趣,但很少张挂,更不敢效仿,真的将其当成保值佳品了。在撰写《中国书法史》的时候,我也特别指出这一点。别人也许不这么看,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人品是一回事,艺术是另一回事,艺术市场则是第三回事了。艺术市场价格的高低,很多时候与艺术水平无关。
(原载《光明日报》,发表有删节)
原题:《一柱擎天与富儿莫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