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画院的“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中,有一幅非常特殊的肖像画——无款《张林宗肖像》(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张林宗肖像》
上海博物馆藏《张林宗肖像》的部分题跋
为什么说它特殊呢?
这要从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先生的一个个案研究说起。
2017年9月23日,凌利中先生受邀在北京画院年会上做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无款《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特点”的主题发言,通过卷后诸多题跋与其它文献的梳理,为我们挖出了这幅画背后重要的历史细节,寻找出了张林宗的行状及肖像画的作者赵雪江。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先生
这两个人,在明清鼎革的历史背景中,虽然命运不同,却都是有忠烈气节的文人,值得后世怀思。
▌张林宗——不该被遗忘的忠烈义士
张民表(1570年—1642年),字林宗,一字武仲,河南中牟县人。
张林宗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藏书万卷,不仅嗜好古文,擅长书法,有“神笔”之称,还任侠好客,倜傥豪放,在当时被称为“天中三君子”。虽有真才实学,但是张林宗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与文徵明类似,1591年中举后,曾参加过十次会试,可惜没有考中,一生布衣。
当然,怀才不遇的高士在明末不乏其人,张林宗却因气节而成为比较特殊的一个。
张氏一门忠烈,张林宗的父亲张孟男是明代的忠臣,官居户部尚书,性格耿直,曾因不趋附张居正而受朝廷嘉奖晋升,张林宗虽未步入仕途,但胸怀家国天下。
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打汴梁,围城5个多月,张林宗以布衣之身助守汴梁,为守军出谋划策,顽强抵抗。为了拿下汴梁城,李自成引黄河水灌城,城破,近800里的百姓遇难,40余万军民不幸溺亡。在漫天黄水中,张林宗原本抱着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诗文书籍登上了木筏,却因为不停救水中百姓,木筏不堪其重而沉入水中,张林宗与两个儿子、众多门人也溺水殉难,只有他年仅11岁的小儿子被浮木所救,被周亮工的弟弟收留并抚养成人。
这段历史,被周亮工写在了这张肖像画的题跋中。周亮工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张林宗的入室弟子,跟他学习了十几年的诗文,也是这张肖像画的发起人。
《张林宗肖像》之周亮工跋
凌先生在一些文献和传世书画中找到了对这幅肖像画的相关记载。比如王士祯(1634年—1711年)《陇蜀余闻》有所提及;故宫博物院藏曾鲸(1568年—1650)、黄仲元《葛一龙像图》卷后晚清伍怡堂就摘录了王士祯的相关文字,因为卷后有张林宗行书题跋;大英博物馆藏陈洪绶等诸家《赠周亮工书画合册》中,黄澍明确提到了1650年在周亮工那里观赏这幅肖像画并作题跋的事。
伍怡堂题曾鲸《葛一龙肖像图卷》,故宫藏
黄澍1650年题《诸家赠周亮工山水册》,大英博物馆藏
张林宗慷慨就义的气节在明末清初的士林间广为传颂,备受时人敬仰,从册中孙承泽、方以智、顾梦游等20多位文人名士的题跋中,也可见一斑。只可惜,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鲜有人记得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又有谁记得这个可敬的忠烈之士?
▌别二十载,一夕入梦,赵雪江默画恩师
这幅肖像画上本无作者款,《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二》中的鉴定意见也是《清无款·张林宗像》,但是凌先生从题跋中找到了线索。
纪映钟(1609年—1681年)顺治七年(1650年)题跋中曾提到,周亮工告诉他,“雪江”当时打算为张林宗画像,苦思冥想了三年不敢下笔,一天晚上,他梦见张林宗作势抢他的画笔,音容笑貌一如生前,雪江醒后振腕默写,画成了这幅肖像。
《张林宗肖像》之纪映钟题跋
唐堂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题跋中也提到“雪江老人者,从十年后想象而成”。
《张林宗肖像》之唐堂题跋
可见,此画的作者名“雪江”。
陈方策顺治七年(1650年)的题跋提到:“周元翁公祖(周亮工)从林宗先生游,得朝夕与梁。时有赵雪江居士工藻绘,亦同游……雪江年八十,犹能忆以写先生之照……”
《张林宗肖像》之陈方策题跋
闵派鲁顺治七年(1650年)题跋提到:“颍川赵雪江,追摹取照,神采风流,宛然如昨。”
根据这些题跋,凌先生进一步确定了该画的作者是赵雪江,颍川人,即今天的安徽阜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