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2017秋拍 天工开物——瓷器工艺品夜场
Lot 3213 南宋 马希先斫“散雪”百衲屏蕉叶古琴 尺 寸:L 115cm
来 源:萧白镛旧藏
腹 款:大宋马希先识
蕉叶式,保存完好,未剖腹,制作精巧,流传有序。杉木斫制,金徽,面板反面贴六角形桐木百衲屏,通体髹黑漆,鹿角灰胎,蛇腹断、牛毛断、琴面处冰纹断,此琴沿用北宋传统形制,体量较为轻薄,音色松透响亮,具金石声,饶有古韵。此琴体长115厘米,雁足、琴枕皆为紫檀木,背面刻“散雪”篆书二字,腹部刻两行“大宋马希先识”宋体款,体量轻巧,木头材质因年代久远,已酥松,失水,故其音色古韵悠然。按理来说,轻薄古琴多音色清扬,而本品因背面贴百衲屏,使之音色不失厚重,故具有金石之音。此琴保存状况良好,现仍可弹奏,现任中国音学院副院长宋飞曾弹奏过,对其赞口不绝,南宋古琴能有如此品相,且体轻薄而不失厚重音色的古琴,仅此一例,实为难得。
腹款:大宋马希先识
马希先(1131-1162年),亦称为高希仙,生活于南宋时期,浙江绍兴斫琴名家。清代的著作《中国艺术家徵略》对其有介绍。江浙一带素有斫琴名家,元代吴澄在《赠琴师李天和序》中提到:“浙操兴于宋,……浓丽切足,里耳无不喜。”可见江浙一带斫琴名家辈出。古琴发展至南宋更为兴盛,据吴自牧《梦梁录》所述,临安的节日景象是“府邸中有家乐,儿童亦各执笙簧琴瑟,最可人听”。“其官私妓女……或捧龙阮琴瑟”。可见南宋时期古琴较普及。又南宋赵希鹄著《洞天清录集·古琴辩》中提到:“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样,……而夫子、列子样亦皆垂肩而阔,非若今耸而狭也。”一语道出南宋古琴存在厚薄、宽窄、长短之异,式样较多。总体而言,南宋古琴分两种,一为厚重,二为轻薄,本拍品属于后者,与本品类似的南宋轻薄的古琴可见北京故宫收藏的“玲珑玉”、“玉壶冰”,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玉壶冰”等,通常南宋古琴轻薄者多是受到北宋中晚期斫琴影响,具有秀气精巧的特点。
古琴铭文、西周《散氏盘》拓片
琴背面刻篆书“散雪”两字,金石味浓厚,其“散”字与藏于台北博物馆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散氏盘”的写法极为相似,此刻字人或此琴的旧主人,应当见过散氏盘或至少见过散氏盘的拓片,想必,在南宋时期有缘见过散氏盘铭文的当为达官贵人,可见此琴出生并不一般。据此琴的最近主人萧白镛(后面详细介绍)回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购自上海文物店,上海“今虞”琴社的创始人之一张子谦得知萧氏得一南宋古琴后,与其取得联系,前往观看并试弹,张子谦对此琴的音色十分满意,欲从萧氏手中购买,但因萧氏只藏有一床古琴又打算开始学习古琴,故未同意而保存至今。
蕉叶古琴早在唐代就出现(见明朝的《永乐大典》),蕉叶式是古琴中最难做的琴,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上等的蕉叶琴是各方面指标最完美的琴。主要因为,其一,蕉叶式琴的外形制作很难把握,琴膛的厚度不能太厚,叶边要薄,边缘的曲线要自然流畅,整体造型体现要有艺术感;其次是琴腹内的处理非常难把握,由于外部造型变化的复杂性使得琴腹的结构处理及其困难;另外制作时间长,通常做一床蕉叶琴要花费相当于做三张其他式样琴的时间。可以说制作蕉叶琴是制作古琴的顶峰了,所以斫琴师们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技能,都把创作一张好的蕉叶琴作为目标和骄傲。现所见的蕉叶古琴多为明代、清代斫制,而宋代蕉叶古琴流传的极为少见,此琴应是仅存的少数宋代蕉叶古琴之一。
萧白镛,潮阳人,国家一级二胡演奏家。1959年考入上海民主乐团,师从项祖英学习二胡,又拜刘明源为师学习板胡,还得到蒋风之、卫仲乐、何彬等名师的指导。他的演奏风格醇厚,音质纯净,音色优美。1963年5月在全国二胡比赛“上海之春”得二等奖及“新作品优秀演奏奖”。同年8月随中央歌舞团前往苏联、罗马尼亚、波兰、蒙古作独奏演出。1977年任乐团首席,1987年由中央文化部审批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及尖子演员。
张子谦,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的《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天工开物——瓷器工艺品夜场
Lot 3214 明成化 “壑雷”落霞式古琴 尺 寸:L 123.5cm
来 源:吴景略旧藏
著 录: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编号一五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