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记上海博古斋秋拍上珍贵的明代铜活字《王昌龄集》

2017-12-16 08:23:07 网络

《王昌龄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成套的汉文活字本即明代铜活字本。明代铜活字的普及年代大致与欧洲摇篮本相同,在1450-1500左右。欧洲现存最早的摇篮本《古腾堡圣经》,作为欧洲活字印刷最早的实物资料,传播革命的发端,据专家估计,如今估价在六千万至一亿欧元。

  在我国金属活字(铜活字、锡活字等)的流行更要早于木活字,木活字现存最早的嘉靖间,稍晚于金属活字。虽然金属活字本在明代普及开来,但稍后被着墨性更好的木活字所取代,因此明代铜活字流行的年份较短。

  铜活字虽然重要,但当时印刷数量并不多,能够传世至今的就更少了,因此更显珍贵。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统计,明代铜活字可考者不过六十二种,而至今存世的,据张师所列表仅存约三十种。这个数量是远远低于宋版。而宋版,同样据张秀民统计,“估计宋代刻本当有数万部……传至今日,国内外所存不过一千部左右……”。明代铜活字本兼具年代较早,校勘精善、存亡继绝等特点,部分刻本更为今天诸本之祖本,从清代中期开始即受到藏书家的重视,列入珍本秘本的行列。有些善本铜活字,其价值甚至更珍于宋本。

  现将诸藏书家评论明代铜活字本的言论摘录如下,以窥其贵:

  1.黄丕烈:古书自宋元版刻而外,最可信者,莫如铜版活字。盖所据皆旧本,刻亦在先也。

  2.杨绍和《楹书隅录》:案明刊各书,以铜活字本最善。

  3.叶德辉:流传至今四五百年,蠹鼠之伤残,兵燹之销毁,愈久而愈稀,此藏书家所以比之如宋椠名钞,争相宝尚……可以奴视元明诸刻也。

  4.袁克文:……且明活字本传世绝希,至足宝也

  5.张秀民:中国早在北宋就已发明活字印刷,而雕板印刷一直作为中国印刷的主流,活字本(按:包括木活字)的数量仅及雕板书之百分之一二……明代铜活字为清代以来藏书家所宝爱,今多在国家图书馆。

  6.赵万里:下宋本一等奇书。

  7. 黄永年:清代中叶不论哪个明活字本(按:包含木活字)都已可称善本进入藏书记。到民国以来,明活字本的价钱几乎可以追上宋刻……

  8. 黄裳《书林一枝》:宋版书的一直被看作宝贝,那是由来已久的了。明初铜活字就较少有人注意。不过只要查一下书目就会发现,今仍存世的宋刻本,包括海内外公私藏书,怕还不下于几百种,但明活字(特别是铜活字),至多也不过四五十种。用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衡量起来,铜活字应该是更为名贵的。

  9.韦力:明代的铜活字本在清代中期就受到了藏书家们的重视……明代早期铜活字本在清代中期的价格很是昂贵,几乎跟宋版书等价……从历代藏书家的书目中看,无论其藏有多大数量的善本古籍,明代铜活字本在每一位藏书家的藏书总量中都占有很小的比重……

《王昌龄集》

  将在2017年12月16日举行的博古斋秋拍古籍专场中将有一套明代弘治正德间的铜活字本《王昌龄集》现世。这套王昌龄集为明代铜活字本,且是后来诸《王昌龄集》之祖本,存亡继绝,较寻常铜活字本意义绝不相同,且本品为古藏经纸印本,同为铜活字,但与通常明代竹纸印本价值不啻天壤。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在“七绝”的成就上,他可与李白抗衡。故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其别集,两《唐书》之《艺文》、《经籍》、《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的宋元诸本均已亡佚。

  时间转到明代,王昌龄的别集著录也不多见。著录最早的刻本为明嘉靖间刻《唐人小集》本、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1182未著录其诗集的刻本,仅有明抄本一种藏于四川省图书馆。

  本品明铜活字本《王昌龄集》二卷,半页九行,十七字,细黑口,左右双边。且为明铜活字本《藏园订补郘目》P972著录此活字本“明弘治、正德间铜活字本……蒋君汝藻藏”。傅增湘曾经用此活字本校对明嘉靖间黄氏浮玉山房刊本。弘治、正德早于嘉靖,所以此版本是《王昌龄集》现存最早的版本。近来出版点校本王昌龄集,使用了此铜活字本作为底本。此版可谓王昌龄集最善本。

  上海博古斋201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日程安排

  预展时间:

  古籍:12月14-15日  9:30—18:00

  字画:12月14-15日  9:30—18:00

  预展地点:

  上海大剧院八楼望星空宴会厅

  拍卖日程安排

  拍卖时间:

  古籍:12月16日  9:30

  字画:12月17日  9:30

  拍卖地点:

  上海大剧院八楼望星空宴会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