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士(1890~1963年)
黄曼士,名琮,1890年8月28日在福建福州市状元埕出生,祖籍福建南安,英国殖民政府委为华人参事局委员,又任佛教总会董事、南洋学会会员。
武状元之后,家道显赫
黄曼士出身名门,为清光绪六年的武状元黄培松之侄,为南安洪梅镇仁宅村人。1922年,黄培松解甲后隐居厦门,并倡建江夏祠,后又移居福州,于1925年卒于福州,海内外很多黄姓人士常会到江夏堂拜祭。
黄曼士小时候,就读于北京五城学堂,以志自强报国,嗣入广东陆军学校攻读,后来曾任福建漳属石码水上警署署长,廉明公正,蜚声于时,后来退伍从商。1923年下南洋,任南洋烟草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总经理。当时南洋由于烟草业、橡胶业兴旺,带动了经济繁荣,产生许多的富商。蒋碧薇曾回忆说:“黄曼士在新加坡的房子,宏敞华丽,显得气派非凡,一间宽大的客厅,全部中国式的布置,红木镶嵌螺钿的桌椅,古董字画,琳琅满目。”
芽龍35巷 江夏堂
天南得知音,慷慨相助
黄曼士自幼即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雅好艺术,他的收藏,以画为多,书法其次,其中尤以徐悲鸿、齐白石、任伯年的画最真最精。
黄曼士的收藏数量并不多,估计总数仅约300件,他的最大特点是以徐悲鸿为主的“主题收藏”,其藏品无论在质或量上,均代表了徐悲鸿南洋创作的重要一环,更重要的是他和画家之间的恩义情谊,不但对画家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海内外收藏界罕见的一段佳话。
1925 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好友福建教育厅厅长黄孟圭把徐悲鸿托付给自己在新加坡的二弟黄曼士,徐悲鸿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摆脱困境,并与黄曼士结下深厚情谊,视为 “平生第一知己”,尊称黄氏为二哥。从 1925 年到 1942 年期间,徐悲鸿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黄家位于芽笼 35 巷的江夏堂,为黄曼士画了百余幅画作,其中以马居多,而由于徐悲鸿画马太多,也让他的这个住处被戏称为“万马奔腾江夏堂”。其他作品还包括《珍妮小姐的肖像》、《汤姆斯总督的肖像》、《百骏图》,这是徐氏艺术最辉煌的时候。黄曼士先后介绍徐悲鸿为南洋侨领陈嘉庚、南洋富商黄天恩等画像,并得到了丰厚的画酬。
徐悲鸿、黄孟圭、黄曼士合影
若非一九二五年秋季新加坡华侨黄孟圭在法国资助了徐悲鸿,可能中国近代美术史得要改写。黄孟圭和黄曼士兄弟,以其慷慨的帮助,使得徐悲鸿得以安然的度过许多难关,并由他们的推介,开始了徐悲鸿在南洋发展。
徐悲鸿送给黄孟圭的《双兔》
徐悲鸿与南洋的渊源颇深,对提倡美术及新加坡书画收藏起了很大的影响。而黄曼士与徐悲鸿两位先生,可算是替新加坡开辟美术道路的先驱者。《悲鸿在星洲》的作者欧阳兴义认为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存留徐悲鸿作品最多的地方,“粗略统计, 1939 年新马展售的作品已达四五百幅,在江夏堂为赴美展览所作约 300 幅,赠黄曼士昆仲约 200 幅,合计已千幅之多。” 徐悲鸿本身名气大、画艺深,黄曼士在新加坡社团中威望高,在他的推荐下,众人争先收藏,为新加坡的收藏界奠下良好基础。
中央大学艺术科存档的新加坡《南洋商报》
1939年3月16日整版报道
下图这幅《紫兰》即是徐悲鸿在黄曼士位于星洲的府邸小住期间创作完成的。在《紫兰》的左侧有一首小诗,是徐悲鸿写给妻子廖静文的诗词,这其中也有一段佳话。1942年12月下旬,徐悲鸿赴桂林为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招考一名女资料员,报名者50人,由张安治笔试,徐悲鸿口试,最后选中者为廖静文。徐悲鸿和廖静文便结识于此时。而后,徐悲鸿与廖静文相恋,并于1946年1月在重庆喜结连理。此画中徐氏诗后称廖静文“爱妻”,以此推想,《紫兰》应为徐悲鸿1941年于江夏堂画成后,观之极爱遂携其归国,1946年后又为心头所爱题诗其上,并相赠之。
《紫兰》徐悲鸿作 黄曼士旧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