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一种枫树,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枫香树。这些枫树于高岗,于沟谷,于溪畔、于村寨,或连片成林,或迎风独立。霜露时节,层林尽染,红枫随处可见,泛起坚韧、朴素而温暖的红色,摄人心魄,令人感动。
秋冬季节,我来到湘西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奔走于一个个村寨之间,感奋愈加浓烈,因为除了看到那些可敬可爱的枫香树,我还看到了比红枫更炽热、更有震撼力的色彩和图景。
恰比河从千山万壑中缓缓流出,那是苗家人的母亲河。从吉首出发,沿着蜿蜒的河谷溯行而上,大约二三十公里,就到了湘军将领杨岳斌的家乡——矮寨镇坪年村。远远就看见一面鲜艳的党旗在飘扬,村口一户人家人头攒动、张灯结彩、喜气洋溢。临近询问,原来是党员杨秀根家办喜事。得知我们一行的来意,主人热情为我们递烟泡茶,邀我们参观新建的两层楼房。杨秀根告诉我们,他家7口人,种有12亩黄金茶,自己开商店、养鸡鸭,人均年收入有两三万,另外他还是村里种茶技术员,经常义务教村民种茶。闻讯赶来的村支书杨先平介绍说,坪年村全姓杨,全村900多人,都是苗族,过去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这两年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辟茶园1200多亩,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村里的贫困户都落实了一对一的帮扶。他还感慨地说,过去当支部书记的待遇就是逢年过节有两瓶酒、两包烟、两包糖,现在是每年1.8万元的固定工资,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干得很有劲头。为证实他的说法,我们在村里走访时,随机找了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照房门上的联系卡打通州纪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彬的电话,难得的是,他对自己联系的四个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也先后来了五六次。他的回答让我们比较满意,也很欣慰。踩着吊角楼旁的青石板、沿着新辟的黄金茶园,一路看一路议,我们听到了党的扶贫惠民政策正在这个美丽而偏远的苗寨里落实落地的声音。
与坪年村的山势雄峻不一样,岩科村则是相对开阔平缓。我们一行到达时,正赶上省扶贫工作验收组也在村上,村部红旗招展,老百姓在坪场上晒太阳、拉家常,一派热闹景象。我们看到村里的机耕道、沟渠堤坝都修得挺好,特别是那一排排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数十亩红山菜苔茎肥叶嫩,煞是喜人。村支书石天银今年虽然只有43岁,但当支书已有12年。“年轻的老支书”在外打过工,见过世面,思想解放,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强。村里的第一支书是吉首市纪委派来的一名副科级干部,叫王庆祝。这个朴实的湖北妹子,放下家中5岁的孩子,常年吃住在村里,日晒风吹,脸上已明显有了“湘西红”。从大家踊跃争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坪年村这片开阔地,原来种的是水稻,一亩赚不了几个钱,但这片土壤含硒,适合种优质蔬菜,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村集体以每亩1200元的年租金从村民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搞好土地平整和灌溉设施,配套冷藏设施,又反租给长沙的一个蔬菜老板,村里成立了蔬菜、茶叶几个生产合作社,村集体一年收益好几万,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分红和在蔬菜基地打工的收入,仅此一项,就有几十户脱了贫。最初不愿意土地流转的村民,现在也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村支部正和长沙老板商量,准备扩大蔬菜生产规模。
我禁不住为他们点赞。“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变分散干为抱团干”。想不到我们一直在呼唤的“先进生产力”,在这个边远的苗寨,竟然运用得如此之好!真是思想打开天地宽。我更加坚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脱贫致富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满怀信心和喜悦,我们挥别岩科村继续向前。
“这里的山路十八湾,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前往十八湾村的路上,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做鬼斧神工、什么叫惊心动魄。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头顶是浩浩苍穹,脚下是悠悠云幔,一边是壁立千仞,一边是悬崖万丈。16年前,一群十八湾人,在这里以愚公移山的执着,风餐露宿,钻山凿壁,为的就是铸就这条5300米长的生命通道。当时,领头的是一位村支书,动员全村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卖鸡卖蛋,几元、十几元、几十元地筹款。据说有一名叫龙爱花的女子已经出嫁,听说村里修路,一次性就捐出了自己多年在外打工的3.7万元存款。他们怀揣着全村人节衣缩食换来的35万元钱,挑着锅碗瓢盆,背起铺盖稻草,年复一年的踏上了开路之旅。他们身捆绳索从山顶吊下来钻孔放炮,然后一锤一锤、一锹一锹地掘石挖土,肩挑手抬,春夏秋冬,日夜不息。两任支书,一任接一任地带领老百姓干。“十八湾精神”,感动了社会各方面。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终于梦想成真,打开了与山外世界的连通。穿行在绝壁之上,心随路转,震撼无比。我不知道十八湾人是以怎样的一种精神修筑这条“天路”的,也许只有绝壁上那些透红得有些悲壮的红军果可以见证。由此我斗胆揣摩,血色一定就是湘西色,血性一定就是湘西人的性格。
路通财通。到了十八湾村里,发现竟然别有一番天地。这个上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只有320元、穷得叮当响的小村,正是靠着一种处穷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苦干实干,如今鸟枪换炮,面貌一新。建起了新楼房,修了沼气池,形成了菜、果、蔬三个产业。村里成立了金秋梨专业合作社,195人入社,流转土地1000多亩。65岁的村支书龙把银,在村里可谓德高望重,带领村支两委把全村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把在外打工的青年麻和林请回来当村主任,作接班人培养。这里只有龙和麻两姓,相处融洽,村里的环境卫生、民风社风特别好,甚至找不到一副麻将。村支部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章奖牌。十八湾村曾先后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村党组织,可谓深山里藏着“金凤凰”。
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外出修理拖拉机的村主任匆匆赶来,他年纪40多岁,一身迷彩装。他热情真挚地与我们握手道别,车走出数里,我们手上仍有那熟悉而又亲切的柴油的味道。
看得还不过瘾,我们又继续向海拔近千米的齐心村进发。齐心村也是一座古老的苗族村落。站在村头的山岗上,举目远瞩,万峰腾龙,高峡吞云,气势雄浑,景气极为壮观。全村都是明清时代风格别具的石头房子,小巷幽深,青苔老屋,古朴厚重。村中有一口大水井叫做“思源泉”,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泉水丰沛、水质清洌。苗族首领吴八月曾在此地安营扎寨12年。村口的雕楼雕堡依然耸立,只是已成为远道而来游客观赏之物。
齐心村属于合并村,与周边的龙牙、关猴“三合一”,仍叫齐心村。齐心村的确名副其实,全村2000多人口,61名党员,特别团结和谐。村支部书记龙三星和村主任吴成军简直像一对亲兄弟,合作得特别好,党员都很服从,村支两委的工作丝毫不受合村的影响。近年来,扶贫工作没有落下这个苗家山寨,旅游开发已成为村里发展的主打方向,这里的明清建筑都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村寨的开发规划已经做好,特色民居改造正在分期分批进行,正在为方兴未艾的全域旅游作冲刺准备。这个时节的齐心村寒气涌动,在村支书家的火坑边,却欢声笑语,格外温暖。我们围着红红的炭火,憧憬着村里旅游脱贫致富的未来,大家的脸庞也渐渐呈现出了火辣辣的“湘西红”。
回程的路上,暮色苍茫,一路的村寨灯火点点,快到吉首时,已汇集成斑斓星河。我的脑子里仍然不断浮现大山深处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路,还有那些执着坚韧的枫香树。过去,“贫穷落后”是湘西的代名词,如今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湘西面貌日新月异,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世世代代受苦受穷的湘西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昂首挺胸奔向全面小康。从他们洋溢着满满幸福感的一张张笑脸上,我读出了对党的感恩和信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待。湘西基层的发展变化也告诉我们,这些年,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基础,已经成效初显,这个路子确实走对了。当然,我们也看到,湘西今后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路还很长,就像那千折百转、阻险重重的十八湾路一样。作为党务工作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松懈,应当更加深怀感情和责任,撸起袖子,真抓实干。要把党的政策更好地落地落实,就必须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强起来,真正成为扶贫路上攻坚拔寨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站出来,成为群众身边鲜红的旗帜,就像秋冬的红枫,点燃群山万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