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穿过硝烟寄乡愁

2017-01-22 15:11:46 

到汕头去了一趟,我便熟悉了他们,一群活跃在两个世纪交接处的生命的旅者、生活的强者、希望的歌者。遥望南天,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涉洋远渡的水声,感知他们讨生活的艰辛和创业的曲折,甚至还能抚摸到他们浓浓的乡思乡愁……

“无奈何,打起背包过暹罗。”背井离乡,对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每逢王朝更迭、政权更替,刀兵在所难免,死难实属平常,不堪战乱的人们便纷纷离开故土,移向海外。历史上,地少人稠而又饱受天灾人祸的汕头地区,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身后的家园永远都是心头的牵挂。这些侨居海外的人们,在打理完每天最后一单生意关上店门时,在结束了园林里一天的劳作时,在做完最后一件银器时,在编完最后一个袋子时,在修完最后一双鞋子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当初离家的脚步、就是家中的亲人和朋友。家山北望,感慨系之。有的拿出刚刚挣来的血汗钱,寄回去贴补家用;有的找来纸笔,向家人诉说衷肠;有的把自己喜爱的物件,托人捎给远方的朋友。于是,专门从事南洋至中国大陆之间通邮的民间“水客”们穿梭往来,办理邮政和汇兑事务的“侨批局”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穿越层层叠叠的岁月,我们有幸窥见这浩浩荡荡的乡愁,品味这浓烈如火、醇香如酒的乡思。在汕头侨批文物馆,面对12万封从大洋彼岸和时光深处逶迤而来的“侨批”,我被这些粗糙纸张上大大小小、粗粗细细、浓浓淡淡的汉字震撼了。“批”也就是随汇款而来的“信函”,作为彼时银信合一的通讯方式,很像我年轻时用过的“汇款附言”。在交通不畅、讯息不便的年代,“侨批”上或简或繁的文字不仅是随着洋元和物品寄上的问候,也承载着侨民们作为子女、作为父母亲的心愿与期盼。甚至,透过那些宽宽窄窄的字条,还能深深感受到一群身在异国的游子对祖国的诚挚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襄助。

作为军人,徜徉在斑驳侨批之间,流连在侨民的往事中,我嗅到了浓烈的硝烟味。这是我熟悉的气息,也是我和我们这代人无法真正溯及的伤痛。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从南洋寄来的侨批不仅数量剧增,而且几乎每一封都心系家仇国难。有的侨批上,赫然印着、写着“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等战斗口号。有的对家乡的安危非常牵挂,“迩来潮汕事发,未卜俺乡情况若何否?祈列明示晓。”字里行间透着急切与焦虑。更有的把对祖国和亲人的牵念之情,化作了支援抗战的力源。在一封字迹稠密的侨批上,有这样一段话:“……然我人虽旅居海外,无不时时刻刻怀念祖国。近日,各缝衣裤,寄回祖国,以赠伤兵,聊尽国之职耳……”这般情深义重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这些当初由于战乱而远走海外的人,这些或许由于种种原因立身未稳的人,这些在异国他乡为衣食而打拼的人,却念念不忘祖国、时时牵挂国难,并以点点微弱而炽热的能量,聚拢起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又一处大后方。

旷日持久的抗战期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侨民们共同的心声和行动。他们通过私人捐款、团体捐款、常月固定捐款和各种义卖活动,为抗日军民筹集寒衣、医药和车辆、飞机、大炮、弹药,有的甚至卖掉了自家的汽车和橡胶园,真可谓毁家纾难、舍家救国。1938年,汕头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同乡郭子纲、黄奕联手捐款200元国币,支援抗日军政大学办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可以说,从抗日军政大学走出的每一位将士,都曾得到过南洋华侨的助益,伟大抗战的胜利果实里,蕴含着广大爱国华侨的心血与汗水。有学者做过粗略统计,整个抗日战争的军费,至少有三分之一来自华侨的捐款。这其中,汕头籍侨民做出了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可歌可泣的贡献。

汕头,一片革命的热土!当我以探寻者的目光走进这片土地时,不仅领略了来自海外儿女的慷慨激昂,更感受到“潮汕七日红”的雄浑悲壮。1927年9月23日,八一南昌起义军挺进汕头,攻下国民党警察署,成立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创办《革命日报》,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仅仅7天之后,在国民党部队的疯狂进攻下,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退出汕头,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征程。汕头,以宽广温暖的胸怀拥抱革命的队伍,又恋恋不舍地目送这新生的希望奔赴远方。

那些远赴大洋的人们,当年或许曾为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当过向导,或许曾用米酒和茶水热情地慰劳官兵,也或许就是在那场战火中离开了家乡。战乱,是他们心头的伤痛;硝烟,是他们深重的乡愁。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这些远在海外的游子们,必定是以切肤之痛最大可能地唤醒良知、激发道义。正是由于他们意识到,只有身后屹立着一个强大的祖国,旅居海外的游子才能真正挺直腰杆;正是由于缕缕乡愁上升为爱国之志,他们对祖国抗战军民的支持支援才那么众志成城,那么慷慨大气,那么不计代价,那么不遗余力!

这卷帙浩繁的侨批,只是一百多年间南洋侨批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在时光淘洗中幸存下来并走进公众视野的私家物件,每一封莫不是经过千道曲折、万重水声。那些被称作“水客”(又称“批脚”)的传送侨批的使者,在那个半明半暗的年代、在那险象环生的路途中,他们肩挑背扛,栉风沐雨,奔走于异国他乡和故土之间,把侨胞的血汗钱和信息传送给他们的亲人。他们宁肯丢掉性命,也绝不会丢掉乡亲的嘱托,他们以厚德和诚信赢得了海外侨胞和亲眷的尊重,开创中国民间邮政的通衢大道。

在抗日救国的艰苦斗争中,“水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年,苏君谦、郭子纲、黄奕三人的捐款,便是通过“水客”以“口批”即口头约定的方式办理的。先是由泰国增顺批局对汇汕头友信银庄,再寄达三人共同的好友詹欧波,然后再由他转交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抗战时期日寇严密封锁下,这些“水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无论困难多大,“水客”费尽周折,不负众望,及时准确、分毫不差地把款项送达批转人手中。收到捐款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等人特地联名向三位爱国华侨致函答谢——“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这真诚的“钦敬”中,是否也有一份属于“水客”的荣耀?

当年的“水客”或已经谢世,或岁至耄耋;当年下南洋的侨民,或早已客殁他乡,或正在享受天伦。无论岁月如何变换,在汕头人乃至全体华人心目中,一代人奠定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历久弥新,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他们的乡愁,已化作遍地风流,濡染绿水青山,也将成为中国梦绚丽底色上炫目的亮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