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漫话拜年(外一篇)

2017-02-17 10:39:07 

漫话拜年(外一篇)

题图摄影:苗 青

一晃,老爸已经仙逝十多年了,然而,每到春节的时候就会想起老爸老妈。想起和老爸老妈兄弟姐妹在一起过年的情景。双亲健在的时候,每到除夕守夜时,父亲照例会讲起他年轻时在山东老家过年的情景。大约过年了,老爸也会想他年轻时一家人过春节的情景吧。老爸说,在山东老家只要是吃过年夜饭之后,村子里的拜年“活动”就开始了。我说,这么早啊?老爸说,是啊,晚了就不好了。平辈之间是拱手抱拳拜年,互致祝福,恭喜发财。而晚辈对长辈就是磕头拜年了。老爸笑着说,一跪一街呀。现在想,真是,呵呵。那时候的人哪。啧啧。

岁月似如疾风过耳。当今的拜年与先前已完全不同。不过,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去山东祖籍的同学家里还有磕头拜年的习惯。主人会在灶王爷挂笺的下面放一个布垫儿,供拜年的人磕头用。年轻的人拜年自然不会磕头,趋身行个礼就是了。等老派人拜年一定是要磕头的。这种各行各的礼的方式,与其说是一种交替,莫如说是一种宽容。然而,到别人家拜年为什么先给灶王爷磕头呢?无论怎么说,人间岁月堂堂去,这样的风俗在当今早就不见了。然而不然,拜年的遗风还是一直延续下来。在上世纪90年代,大年初一是拜年最火的日子。如此,家家户户都要为前来拜年的人准备好糖、烟、瓜子和茶水,等等。多热闹的90年代呀,拜年的人呀真是络绎不绝。首先是邻居,而后是亲属、同事、同学以及多年的老朋友和老街坊。那个年代寻常百姓家还没有电话和手机(也没人想到自己的家里将来会有一部电话),都是走着去拜年。从大年初一直到大年初五六,走在大街上您就看吧,到处都是去拜年的人。这样非凡的人间风景,您会感到这个国家的人们是那样的注重感情,注重友谊。对于这样的风习若用“公关”一词对之,无疑就是一种诬蔑了。百姓之间的拜年绝没有这个“格外”世故,纯粹是一种源自风俗的礼节。客人到家拜年,喝过茶、抽过烟、吃过糖,嗑一会儿瓜子儿,聊一会儿天儿之后,绝对不会说,对了,我还有一个事想求你。绝没有这种事,拜完年就告辞了。就是纯粹的拜年,纯粹的相互祝福。

年进入到2000年之后,多了一个新的形式——“团拜”。意思是过年就不串门儿了,这里统一拜个年。当然,好朋友、同窗好友、远亲,等等,也会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拜年。拜年的纯劲儿多少有点儿打折扣了。可拜总比不拜强啊。我道是,拜年越早越好。有的人除夕之夜零点一过就打电话、发短信、微信拜年了,这样子会显得对方的重视和近便。有的人会晚一些,心大嘛,都过了正月十五了,才冷不丁想起张三、李四来了,不拜不好吧?立即补拜一下。也可以,没事儿,放心吧。想想看,还有干脆不拜的呢?是不。

若说这拜年的风俗变化最快,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时间。然而在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也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从磕头拜年,到拱手拜年,到贺年片的互赠,再到团拜,电话、手机、微信拜年。真是一次紧锣密鼓的大跨越。但是,不管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拜年,则是中国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

银色家园里的春节

去四季常夏的海岛过春节,觉得那并不是真正意味上的春节,总觉得这旧历的春节缺少点儿什么,心胸始终被一种莫名的压抑所弥漫。异乡异客的春节虽说草木葱茏,繁花似锦。美则美矣。单是在黑龙江人的眼里,这姹紫嫣红环境里的“春节”,终究不是纯粹的春节。没有雪的春节怎么能算是春节呢?在黑龙江人的眼里,旧历的春节倘若没有雪,甚至不冷,那无疑就是一个天大的遗憾了。北国风光里的春节,皑皑的白雪,凌厉的北风,是她最富魅力的“布景”。若是春节来临大雪漫天飞舞,这别样的天女散花,便是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瑞雪了。雪兆丰年哪。而那一刻,这雪下之城也被这飘飘洒洒、风情万种的雪花装扮成了银色的家园。是啊,如此环境下的春节才最吉祥,最幸福,最激动人心,才是真正的、美不胜收的春节啊。不仅如此。银色家园里的春节,更需一盏盏红灯的装扮,冰灯的衬托,才更好看,更喜兴,更吉祥。你想啊,这大雪衬托下的红灯笼该是多么的让人沉醉。

说来,银色家园里的春节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堆雪人,打雪仗,做冰灯,打出溜滑,滑冰,滑雪,吃冻梨、冻柿子这样的一些雪上运动和冬季美食。其实,连同那凛冽的北风,冻人的严寒,冬天里的春天,雪的滋润,雪的芬芳,雪的气息,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农历春节的最好烘托,最可心的伴侣。故而,虽身在南国,而心却早已回到了梦魂萦绕的银色家园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