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朋友问起我的故乡在哪里,我总会习惯性地面带得意地双手比划着说,“有圆圆土楼的地方”,对方往往“噢噢噢”连声赞叹,可见故乡的土楼早已名满天下。
故乡的土楼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故乡永定和整个闽西地区,民间流传着一则极为搞笑的故事:话说上世纪东西方对峙冷战的年代,美国间谍卫星掠过福建西南部上空时,骇然发现一片又一片的深山密林间掩藏着一座座硕大无朋的圆形建筑物,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或隐没于山岙,或突兀于溪畔,疏密错落,排列有序,一度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神经质地判定为“核反应堆”或“导弹发射井”……接下来,更加荒腔走板的闹剧上演了,有神秘人士潜入这片山林,实地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却啼笑皆非地发现了另一片新大陆:原来这些庞然“怪”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客家先民披荆斩棘,垒土成楼,耕读传家,安居乐业久矣!
何谓客家?时序上溯千年,自东晋以降,北方游牧铁骑屡屡南侵,中原板荡,战祸频仍,黄河流域汉民颠沛流离,“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客家先民历经多次大规模辗转徙居,择河谷,逐水草,遂于闽赣粤边界安营扎寨,并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社会。
显然,客家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自诩汉族正宗,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文化传承了中华古老的汉文化。在民族学和社会学范畴中,“客家族群”系基于地城特征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群体。
俗话说“深山藏瑰宝”,这些古朴雄奇的客家土楼,被世人称誉为“东方古城堡”。有学者论述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三次革命:一曰石材,以西方哥特式教堂为代表;二曰木材,以北京紫禁城故宫为代表;三曰生土,以客家土楼为代表。据考察,永定境内现有各式客家土楼两万三千余座,其中圆土楼三百六十座。客家土楼起源于唐代,元末明初蔚然成风,有方形、圆形、八角形、交椅形和椭圆形,并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足迹遍布闽西、赣南、粤东等地区。客家人喜好聚族而居,每座土楼都居住着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宗族人家,几十个、上百个房间环形排列,厅堂、水井、粮仓、畜舍、厕所、澡房、私塾、讲堂等一应俱全,自成体系,既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征,又极富美感、壮观的高层民宅,可谓“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其中,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空间配置妙不可言:以一个圆心为起始,层层向外伸展,环环互为相扣,“楼中有楼”为内通廊圆形结构,“楼外有楼”呈苏州园林设计印迹,整体布局又依稀可辨古希腊建筑艺术遗风,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于是乎,在1985年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北京的雍和宫、天坛和永定的振成楼,令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振成楼大门石刻对联开宗名义:“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厅堂两侧楹联颇含哲思:“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几乎可视作客家人文化心理和家国情怀的权威诠释。
客家土楼大放异彩、震惊世界,是在加拿大魁北克城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2008年7月6日18时30分,对于全球客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来自全球四十一个国家的四十七个候选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强烈传递出客家文化信息的中国“福建土楼”建筑群光耀夺目,倾倒与会评委:东方血缘伦理关系与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最终,“福建土楼”毫无悬念地一致性地获得世界级认可,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乡的土楼,当之无愧地成为客家文化的符号——“圆楼”与“方楼”的言说,不正是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通融豁达、天地万物的对称与和谐么?
我想象着镜头升上高空,俯瞰故乡葱葱郁郁的大地与绿水,悠远、静谧的山林,廊桥、屋宇、田畴点缀其间,禁不住诗兴大发,赋曰:傍溪涧涓涓森列,依山崖步步登高,闻书声琅琅飘落,有农家怡乐陶陶。客自中原来兮,筚路蓝缕;万里迁徙路兮,水寒风萧。家从创业兴,耕商读而骄;文脉承孔孟,根基发舜尧……
啊,故乡的土楼,我心中永远的梦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