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窗前高楼“中国尊”

2017-03-19 09:01:15 

窗前高楼“中国尊”

我们大院西南侧约几百米处,东三环路边,一栋高楼拔地而起,它美名叫“中国尊” 。它于2013年动工,计划今年封顶,明年投入使用。我们每天早上散步,总是不知不觉中发现,它每三四天就升高一层,速度之快,前所未见。晚上,从我家阳台看它,就像同在一个大院内,近在咫尺,如在窗前。全楼上下,灯光灿烂,显示出繁忙的施工景象。

“中国尊”目前的高度,已远远超过它周边的所有高楼,国贸大厦、京广中心和央视大楼,都成了小矮个儿。总高528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的庞然大物,是北京高楼之冠,京城新地标性建筑。虽然它在中国并不算最高,不如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125层) ,也不如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600米118层) 、天津高银117大厦(高597米117层) 。但作为中国高楼老五,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就很让我感叹。

我农村出身,村里房子一律一层,镇上最高三层,当时广州最高爱群大厦16层。1959年,我初到上海读书,首见亚洲最高楼、 24层的上海国际饭店,感觉大开眼界。闲逛南京西路,仰望楼顶,忽有“危乎高哉”之叹。第二年,一位在京读大学的中学同学来沪,我领他到楼上吃了盘一块钱一盘的炒面。我们都是第一次登临这亚洲高楼之最。多年之后,他说他还保留着那张门票,作为珍贵的纪念。视登高楼为荣幸,仰高情结可见。

我来京之后,期盼登高楼的心情也有。1987年,北京一家29层高的饭店开业,真是巧得很,它也叫国际饭店。听说第28层有个星光旋转餐厅,我就一直想去光顾,但直到10年后才去成。那天,与家乡来客一起,吃着点心,人随餐厅转,居高远眺,俯瞰长安街,西望天安门,心旷神怡,感觉很爽。

近一二十年来,北京高楼越盖越多,司空见惯,也就不感稀奇了。又见有些高楼盖得奇形怪状,深感此思潮的不可理解。眼前“中国尊”的出现,让我感到传统美学在建筑界的回归。传统建筑追求完整和统一,或圆形或球形,或长形或矩形,都有协调、匀称、规则、均衡、完整的意味,能给我们构成美的感觉,有审美享受。而奇形怪状,感观不好,则被我们所排斥。“中国尊” ,连名字都很中国,它源于中国传统礼器,有重宝的含义,也有第一的寓意。外观也很顺眼,有人说它“颜值”高,虽有调侃意味,事实也的确如此。它与那些怪形楼相比,真的好看多了。2014年,“中国尊”荣获“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美誉,堪称实至名归。

喜登高是人情之常。“中国尊”开张之日,我很想前往登临,尽管届时我已是八旬高龄之人。我们登528米高楼,先进的跃层电梯只需两三分钟。比杜甫幸运多了,他53岁写《登楼》 , 57岁写《登高》 ,诗是杰作,但无论登山还是登楼,都是竭尽全力,“暮年”且多病,多有悲凉感。当然,惟其艰难,才有真切感受,才有时代之叹,也才成就了佳篇。我若登108层高楼,就只有一时之兴。这也是诗圣与俗人的区别。

今天,再看29层的国际饭店,已算不上高楼,而是一个普通建筑。全世界堪称摩天大楼者,如今已经越来越多。近年竣工的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高828米, 163层,是世界高楼之最。更让人惊叹是,目前还有一些在建高楼,竟比哈利法塔还要高,有的超过千米。但这趋势还会发展吗?有报道称,还有几千米的高楼,正在筹建之中。此信息,我都不敢相信。

赛着往高里盖,不知是好还是坏。早已有学界探讨它的利弊。高楼有许多优越处,占地少、容人多,在城市建设中是首选之项。在许多人眼里,高楼是一种美丽风景,它居高临下,采光好,景观好。新建的摩天高楼,又大都有各式各样的服务区、交流区,有花园、大堂,还有咖啡吧、酒吧等,可免“比邻若天涯”的遗憾。

但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到底还是会感到闷得慌。高楼噪音、飘尘污染、电磁辐射等,都远比低层大。更因为,如遇火灾之类,人们难以逃生。国内外都有过惨痛教训。因而,许多人都千方百计到远郊农村,去买低矮的别墅住。就如一句名言:“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种心理和现象,反映了人们对高楼认识的变化,或者说是对那种“半空生活”的审美疲劳。

高楼为许多人所向往,高楼又成为许多人的无奈选择。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哲学的意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