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恰逢恢复高考40周年。今天刊发的这篇稿子重现了当年中共中央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培养,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高考之门的重大举措,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年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国家经济腾飞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时至今日,中国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恢复高考后培养出来的精英和骨干人才,他们得益于这项划时代的重要举措,也为中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请读者垂注。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我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孱弱自卑变得充满期待、自信满满,连平时压得自己臂长腰短的渲桶(粤东地区挑水浇农作物的木桶担子),也觉得快要扔掉似的轻松。尽管自己离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还有两年。可不是嘛!本来以为天天修地球、一世田舍郎就是命,却原来命是可以改变的!
然而,轻松的心情持续不是太久,就被重重的困扰难住了。人说祸不单行,我不知道我高考前后遭遇的算不算是祸?如果换一种说法,说困难不会单独存在,或者说困境中不会只有一两个难题,却是千真万确。
当头的一棒是准备高考的压力和一点都没有轻松下来的农活交织在一起,这滋味一点也不比过去没有念想时好受。看着很多同学全家动员为其减负,几乎不用干任何家务、农活,甚至个别家境好的还有明亮的单独房间、自购的补习资料、日常的熬汤进补。而我,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家里我是老大,十三四岁的家长带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妹妹,任何活儿都减不下来,更谈不上有地方静读、有钱买书、熬汤了,光是一学期因农事请假上百节课就可以随时断掉考大学的基本资格。随着属于我的高考逐渐接近,看着同村的几名家境类似的学长考了两年都考不上,我仿佛又回到命运的原点,心里空荡荡的。
幸亏中学的老师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希望。语文、物理、政治课等老师见我困境特殊,都不断给我打气,给我的作业写上十分励志的评语。这种激励对一个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显然是有效的,我的成绩竟然到高二上学期(那时高中学制两年)还一直保持全班前三。但好景不长,只因1978年底,学校这几名老师均落实相关政策离开我们回城工作。也就是说在离高考实战半年时间的关键时刻,我们失去最懂我们也是我们最需要的老师,我和同学们的失望之极、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是面对现实任由命运主宰?还是在高考前几个月转学换环境?似乎哪一种选择都不算上策。几经踌躇,还是选择改变,希冀在转学中多一点可能性。在父亲的多方努力下,终于转到邻县一所学校,老师们的教学果然不错,甚至与原来几名优秀老师比也不逊色,这样的机会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刻苦努力下,学习成绩竟也迅速靠前,甚至于新同学对我这个插班生的进步由诧异而渐生妒意,常常有一些怪怪的交集。但这当然不算个事,我只管高强度补课,把成绩很不客气地提高到最前列。
高考即将来临,先要准备的是志愿选择。从小爱好画画曾经以此谋生的我幻想过考美术学院当画家,但捉襟见肘的家境、师资缺乏的农村环境和家人亲友的不理解使我不得不放弃初衷。思忖再三,觉得考建筑设计专业比较靠谱,一是自己物理课还算行,二是毕竟设计也是画图,童子功用得上,于是心里暗暗把目标锁定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上。
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终于到来,我信心满满地来到县城的考场,但致命一击终于来了。第一天上午考语文,我翻开试卷埋头就答题,一个多小时后才发现试卷是文理科合订的,我报考的是理科,却一个多小时答的题全是装订在前面的文科题,白干了?!等到缓过神来,时间已所剩无多,只能手忙脚乱赶紧补答题,能做多少算多少,结果可想而知。要命的是,这还不是最后一击,灾难才刚刚开始。当天晚上,一位家在县城的同学邀我到他们家,说是家里有亲戚从国外带来的雀巢咖啡,我不知是何物,只知是外国小说常常提到的饮品,好奇之下连喝两大杯,没想到的是这两杯咖啡的咖啡因足以令一个腹中没啥油水的少年通宵失眠,一整晚数着蚊帐外的蚊子,第二天头晕脑胀、头重脚轻地赴考,结果可想而知。两杯咖啡带来的命运是几个科目考丢了起码50分,结果高考总分只比本科线高22分而入围,但比重点大学录取线则差3分,进入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学习的希望宣告破灭。
成绩通知书到的时候,几乎家人、老师、同学都不敢相信这个结果,只有我默默接受这样的事实,没有自艾自怨,没有长吁短叹,悄悄把填写的志愿改为广东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大专班。父亲看了坚决反对,认为我的成绩不应该报大专班,应该报好一点的本科学校,我当时心情本来就不好,但初衷难改,就说第一志愿我意已决,其他志愿任由他改。父亲虑及当时家中多位亲人因病求治不善而早逝,于是给我填写了第二志愿为广州中医学院。后来,有人说学医好,并提起“广东三样宝,医生司机猪肉佬”之类的理由,但我父亲替我选此志愿却实在不是因为这一理由。
其实,我填完志愿就已经做好读建筑学校的准备,因我知道广州中医学院是卫生部部属院校,在当时医科院校大热门的情况下,不可能录取第二志愿的学生,所以这一志愿填也白填。但令人绝望的是,就连我降级以求的这点主观愿望,上天也不成全。录取通知书上竟赫然写着“广州中医学院”,周围亲友见此喜出望外,我却不能接受我的灾难为何没完没了?
到后来,偶然的机会才从学校老师处了解到,录取时确实不需要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但恰好已录取的一名第一志愿考生体检条件不合格,退档时又恰好一名老师随意翻阅试卷发现我的语文试卷把文科题也做了,而且做得不错,尤其是古汉语部分,于是他认为,学中医难得古汉语基础好的,建议录取我,在录取工作收工之际,大家也就顺手牵羊把我给录了。
我是在得知上述录取原因后,才一改对中医专业的抵触情绪,很快建立起学好中医的专业思想的。想想也是,千辛万苦才与中医走到一起来了,多么不容易啊!要是不发生那么多波折、那么多灾难,我有100个机会不学中医。既然如此,也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相信是一种命运安排,不如面对事实,就此学好,也是一种因果。于是,才有了我五年寒窗的刻苦。
在中医学院,我或许不算最刻苦的学生,但却是最好学的学生。课室晚自修最晚走的或许不是我,但在广州大城市对于一个乡下学生好奇的事我几乎都想学,包括广州话、客家话、普通话、书法、画画;考试科目最好成绩的人或许不是我,但教科书上犄角旮旯的稀奇玩意儿、参阅材料我必读,包括针灸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课堂上最认真听课的不见得是我,但课余的社团活动我几乎都感兴趣、想参加,包括书画社、文学社、心理社、武术协会;教学环节我不见得出类拔萃,实践环节却让我大展拳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包括社团活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珍惜当下,紧握已然,成了我度过灾难之后浴火重生的唯一选择,以至于后来在工作中养成“所有任务都可能是机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在后来毕业分配、工作变化中,虽然也是遭遇不断失望、想干什么不让干什么、换岗位总是跨界跨已熟悉行业,但自己都能保持“所有任务都可能是机缘”“要我干的可能是该我干的”的心态,把握机缘,立足当前,把手头的活儿干到最好。在后来几十年工种跨界变岗七八次,都能做到不误事、不偷懒、不害人。回顾恢复高考40年来我的成长史,要感谢这段过山车似的苦难高考往事,让我懂得机缘的来之不易,苦难中养成了珍惜机缘、面对眼前、把握已然的心态和习惯,这种收获也不算小,甚至不亚于考上心水院校和专业。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