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哈尼梯田与古歌

2017-04-10 10:01:21 网络

哈尼梯田与古歌

哈尼梯田与古歌

哈尼梯田与古歌

哈尼梯田与古歌

哈尼梯田与古歌

莽莽哀牢山深处,蕴藉着一片沉静的土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引发人们关注的原因,并非因其具有奇绝的峰峦、旖旎的自然风光,而是其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力之作——梯田,以及创造这一农耕地貌的哈尼人。

初春时节,正是观赏哈尼梯田的最佳时机。站在坝达凭高望去,只见目下山谷笼罩着一片洁白的云雾,仿佛一幅巨大的幕布,遮蔽了整个山坳。而此时观景台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观赏的人群,焦急地等待着云雾散去。然而,那云雾似乎有意要撩拨一下人们的心绪。不经意间,悄然绽出了一角天地,让期待已久的人们透过云隙看到了下面的梯田。兴奋的人们争相举起了相机,可还未来得及对焦,云雾又闭合起来,引来人们的一片叹息。

是云雾在考验着人们的诚心,还是梯田沉浸在旧梦中?要知道,在这茫茫哀牢山中,海拔900米至2000米的山峦上,星罗棋布分布着80多万亩形态各异的梯田。正是这壮美神工的哈尼梯田征服了世界。在2013年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而促使我千里迢迢来到哀牢山的原因,却是为了聆听那伴随着哈尼人从古至今,成为其凝聚民族精神“活化石”的哈尼古歌。就在此刻,阳光将山崖照亮,山谷中回荡起一股劲风,静止于山谷的云雾涌动起来,丝丝缕缕地飘飞而去。有如斑斓猛虎美丽灵动的条纹起伏翻滚于山峦,令人怦然心动的哈尼梯田,出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哈尼人在1300多年中经年累月筑就、耕作、生息、繁衍的生命梯田。那一道道蜿蜒曲折的围堰,分明是哈尼人坚韧不拔的民族年轮。望着粼粼波光、水墨诗意的梯田,耳边不觉回响起了一位哈尼族诗人深情感人的歌声。哈尼人原本是游牧于青藏高原古羌人的后裔,因不堪忍受频仍的战乱,其流落部落毅然踏上了迁徙之路。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来到了哀牢山的怀抱。

在阿者科村,我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尼古歌演唱者朱小和。这位古稀老人,脸上纵横着沧桑的皱纹,当苍凉的古歌唱起时,我眼前浮现出了哈尼梯田,以及筚路蓝缕决绝前行的哈尼人身影。他们走到大渡河畔时,曾在那里安顿下来,适应了当地“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欣喜地收获了自己种出的稻谷,由原来的游牧民族脱胎为农耕民族。然而,命运多舛的哈尼人,在此刚刚燃起新生活的希望,又被新的入侵者毁灭了,经过一场殊死的抗争,最终只能悲壮地再次踏上迁徙路,一路向南,再次来到高原,在哀牢山中获得了安身之所。

面对蛮荒的哀牢山,经历过丧失故乡的哈尼人,义无反顾地将此地奉为了生存地。苦难漂泊的生活,使他们懂得了顺应自然的生存哲理,哈尼古歌犹如民族的号角,唱响在茫茫哀牢山,获得新生的哈尼人,全身心地将生命与哀牢山融为了一体。敬天敬地、开田种谷、安寨定居、繁衍后代,哈尼人感恩给予自己重生的哀牢山,无比珍惜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建起了民族家园。他们将带来的稻种精心播种在哀牢山,用智慧和辛劳在哀牢山开启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哈尼人因地制宜地利用哀牢山丰富的水源、充足的光照、立体的气候,创造出了自流灌溉的梯田,培育出了营养丰富的梯田红米。

在哈尼人走进哀牢山的十几个世纪中,世界经历了无数的瘟疫、饥荒、灾难、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哈尼人,却在哀牢山中安定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口耳相传地传承着哈尼古歌,牢记着祖先的足迹,在万物共生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民族的美好未来。

置身在映着蓝天白云的梯田中,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哈尼梯田蕴涵的伟大创造力。一层层叠起的围堰,完全由泥土筑就,疏密有制、环环相扣地依山势扩展开来,就像一张撒开的网收拢着一片片山峦。看似纵横捭阖、凌乱无章,其实每块田中都潜藏着彼此相同的水系,涓涓细流只闻其声,不见水流地从山顶贯穿下来。密布的水流,就像是哈尼人的血脉神经,与哀牢山共同感知着世间冷暖、自然韵律、生命节奏,相知相依地凝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由此,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哈尼古歌的精神内涵。在其传承千年的古韵中,不仅记录着哈尼人悲壮的历史,更浓缩着哈尼人从古至今、生生不息、民族凝聚的宗教祭奠、伦理道德、人文规范,与天地万物共荣共生的生存理念。

进入信息时代的古老哀牢山,不可逆转地迅速改变着一切。一路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在通话的哈尼人。而在村落中却难得一见年轻人,这是现阶段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乡村正日益成为人们记住乡愁的精神归宿。田园风光、观光农业、乡村体验,正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未来的新内涵。蕴藉着千年民族历史,传唱着哈尼古歌的哀牢山,正以纯净的原始故乡唤醒着当今人们的心灵。天南地北的人们,操着各种方言,走进哈尼山乡,走进哈尼人的“蘑菇房”,远望着在梯田中犁田的男人和头负背带踏着山道搬运石块的妇女……依然保留着古老劳作方式的哈尼人,会唤起忙碌于繁华世界的人们什么联想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哈尼人创造的古老农业文明,慢慢被现代农业所替换。然而,在那古老的哈尼梯田中,却蕴藉着人类走来的历史脚印。要知道,真正带给人们持久幸福快乐的,并非是飞速演变的实现快感,而是在漫长追求过程中坚实的积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的人们,才越来越向往祖先的生存理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原始美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山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一定会怀念起哀牢山、哈尼古歌,希望从故乡踏着祖先的歌声再次出发。正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在我们想要把自己变成神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起源就更加重要。”

告别哀牢山,回望着魂牵梦绕的哈尼梯田,苍凉的哈尼古歌一直袅袅回旋在我的脑际,好像在用古老的方式告诫着人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