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湿漉漉的石板街

2017-04-12 10:59:32 网络

石板街是江南小镇的特色所在。

石板街的前面是街,后面是河,再加上平日里光照不足的缘故,常年湿漉漉的,两边阴沟里长出了些许绿茸茸的青苔。世世代代的人们居住在石板街。就在这条不起眼的水乡小街上,家家户户的前门是熙熙攘攘的街市,后门则是船来舟往的条条纵横交错的小河,只要抬头望去,石板桥、石拱桥重重叠叠,数不胜数。

石板街紧连着各乡各镇各县各市,连着大中国。你看,那些居住在大城市高楼大厦里的人们,不远千里兴致勃勃地跑来这里喝糖粥吃梅花糕。而许多出生在石板街上的孩子们,长大后不论去哪里求学、经商、做官、行医……只要一想起一提起心中难以磨灭的那条湿漉漉的石板街,都会神情凝重,陷入深思,心中喃喃自语道:“乡愁,那是难忘的乡愁啊!”石板街甚至连着全世界。要不,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欧美人、黑皮肤的非洲人,怎么也会在石板街的茶馆书场里品香茗听评弹呢?怎么也会对石板街上的打铁、箍木桶、弹棉花、织土布、酿白酒、腌腊肉等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狭窄而悠长的石板街是小镇的缩影,也是水乡人起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天刚蒙蒙亮,老虎灶兼茶馆的灯早已亮了,开水冒着腾腾的热气,蹿出木板门,弥漫在石板街上。三三两两赶早市的老人走进茶馆喝起了早茶,他们天南地北地闲谈神聊,大到“打虎拍蝇”、发射卫星等国家大事,小到青菜上市、油条香脆等民生关注,更多的则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谁家儿子娶了大学生媳妇,谁家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谁家孙子开了小餐馆等。有些老茶客还能绘声绘色地讲些“吴王夫差与西施”“唐伯虎点秋香”等故事。聊得饿了,去隔壁早店铺买块芝麻烧饼或是买根油条当早点,也有的叫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鲜美可口。当太阳升高了,早茶也就结束了,卖菜的去卖菜,修伞的去修伞,屋顶筑漏的去铺瓦筑漏,三百六十行,一人爱一行。当阳光洒满了拱形石桥时,石板街上的早市就到此结束了。而每当夜深人静时,有人穿着皮鞋独自行走在石板街上,还能发出“笃笃笃”美妙清脆且富有节奏的声音。

走进湿漉漉的石板街,不难发现,面对面的二层楼房,屋檐对屋檐,中间只有一条细细的缝隙,人们管它叫“一线天”。住在楼上的人家只需推开一扇窗,就可以相互讲话或是打招呼。胖嫂笑吟吟地问对面的李婶:“你读卫校的女儿放寒假了,给她做点啥好菜吃?”李婶随口一答:“油爆虾、腌菜炒豆瓣,荠菜肉丝汤。”“唷,都是小荤呀?”胖嫂似乎不解地问。李婶又说:“女孩子爱苗条,谁爱吃大鱼大肉?”接着又逗胖嫂一句;“谁像你!”胖嫂脸一红,不吱声了。不过邻里关系十分和睦,谁家有难事,只要言一声,众人定会伸手相助。就凭着楼宇间的“一线天”,日出日落,刮风下雨,走在石板街上的乡亲们心里都知晓。

小镇原本很穷,没有公路,自然不通汽车,乡亲们去城里购物,上医院看病,孩子读中学,走亲戚乃至婚嫁迎娶等,全靠那条吱吱呀呀的小木船。于是,面对白茫茫、银闪闪的水面,小木船是小镇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船的贵重不亚于当下的“奔驰”“宝马”,男女老少摇船的普及率也远远超过开汽车的。不过他们摇船无须考什么证照,因为从小就练就了打鱼摸虾的本领,而且还会哼几句吴侬软语的船歌。

如此这般的水乡小镇,因为有了那条湿漉漉的石板街,千百年来从未被人们遗忘。作家为它写下美丽的文字,诗人为它浅吟低唱,画家为它精心作画,摄影家为它拍特写……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心中浓浓的乡愁。这里,乡愁不再是一枚邮票,也不是一座桥、一条河、一棵树、一间房,而是经历千百年,延绵数万里,被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踩踏过的那条湿漉漉的石板街。

湿漉漉的石板街,历尽了千年沧桑,写满了游子乡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