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国家与世界,在我们的祖先看来其实是有着极为天然的密切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慎独”,追求自我完善,在家里履行家庭的义务与责任,传习那些利于社会进步的使命,为走向社会做必要的准备。因此,中国人历来讲究让家庭成为通往社会的桥梁,而非只是繁衍人口的一般存在。那些能够在家庭里习得一些好的本领与规则,到社会上立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便也积累了优秀的、成功的家教,树立了为后人可取的风范。外国作家莫尔曾经说过:“走遍天涯觅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人,回到家里就发现它了。”那是因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所形成的感人风气,具有很强的黏合力、凝聚力,是构成自己文化、道德素养和心灵依傍的重要部分。每个人与生活打交道能力的提高,与家风有着紧密联系。我们能不能搞好自身的修养,能不能拥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自己的家庭是不是有美德风范、是不是具有一些鼓舞人奋进的品格和力量大有关系。古人讲究家规,社会的先进分子、老一辈革命家严家风、树家风,同时,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都是很讲究家风的,其普遍性、传承性、先进性,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恒久亮色。如何让这个亮色传之久远、得以弘扬,风成化习,是要有好办法的。
中国散文学会、江苏作家协会和江苏省高邮市纪委就想了个笔墨赛事的好办法,他们联合举办“珠湖清风杯”全国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大赛,把群众发动起来,让大家拿起笔,将自己家庭的家风家教与人生过往联系起来,把昔日难忘的经历落在纸上,以切身体验和人生经验讲述家风的中国故事,回望中华美德,弘扬家风传统,很有创意,也很有意义。我读着那些获奖作品,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让我受到很大感染与启迪,一时忘掉了窗外的喧嚣。获奖作品结集为《清廉家风最迷人——清廉家风故事百题》,为之作序,我很愿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是否健康要看家风是否醇厚、正直、绵长。一个家族能够形成子孙后代恪守的好家训、清廉家规,那是足令每代家族成员自豪的源泉,这笔精神资源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但给予人的实惠却是久远深刻的,并且到一定的时候,在一些重大人生抉择的关头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风往往具体而微,能让人感同身受,是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文化传承,久而久之就落实为一个家庭里最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好家风是最能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无形资产,会成为一代代反复回味与遵循的尺度、标杆。比如,山东菏泽孔金泉以《一亩三分地》为题,讲述了一个母亲在全家搬到城市生活之后,非要留下“一亩三分地”的故事。这位母亲每逢节假日和收种季节就让全家人亲近这一亩三分地,当一家人与土地相处久了,便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土地、劳动与大自然,而这种爱便深情而绵长。“一亩三分地”传承的是有根的生活,这块地让家人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牢记劳动、勤俭、爱粮食,牢记土地对人的赐予,对人有终生的恩泽,读来感人至深。再比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人对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不感兴趣了,这说明社会风气出了问题。湖北枣阳杨莹的《胆小者的小幸福》反复讲母亲教自己胆子小一些的故事,“不管多少钱,不是你的,你拿着,早晚都像有牙在咬你的手。退回去,让你每晚都能睡个安生觉,值得!”母亲还教育作者“不要丢自己的人”,这些教诲的核心就是崇尚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只要清白做人、老实做事,让父母安心,便是最大的孝。故事的写作者没有什么文学功底,不会讲究修辞,但他们用故事说话,从人生经验提炼哲理,很感人、很让人服。
这些获奖作品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展开叙事,叙事落点小,行文细,通过慢慢铺展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讲述家风的延续。如江苏邗江纪传如写外婆针线笸箩中有把一尺长的木制黑尺,别看不起眼,传承的却是勤劳、爱心、不自私、顾他人的家风。如安徽合肥张恒写母亲,其一片苦心,教育方法别具一格,母亲提醒儿子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是从让他穿着新鞋抬便桶浇地写起的。为什么非要穿着母亲辛辛苦苦做好的新鞋去浇地呢?母亲就是想要儿子明白,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走过泥泞,才能使自己有所收获,为此,不要瞻前顾后。全文没有一字讲大道理,全凭细节说话,无声胜有声。再如河北石家庄陈云芳讲的“一杆秤精神”,告诉我们,清廉的核心是公正、诚信和无私。“祖父过的秤很公平,秤也很灵,几两几钱都清楚,几毛几分,哪怕一分钱,都不少给。”不占便宜便是清廉的开始和本质,从祖父那里留下来的“一杆秤”精神,让公平、敦厚和为人以诚,显得格外芬芳。
获奖的清廉家风的故事,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些难忘的艰苦岁月,带回到我们国家经历过的战乱、饥荒与动荡岁月。在经历过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以及灾荒的磨难之后,我们的民族依然屹立于东方,而且于世界之林树立起了自己的民族风范,就在于我们民族有信念,有不渝的清廉坚守。黑龙江哈尔滨王德君为我们讲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酒事”,正是许许多多艰难困苦中的一场难忘的家风演练。欢送即将离别乡村的三个知青,爷爷一家人为让离别宴的气氛浓烈一些,想尽了办法。大家吃惊地发现,饭桌上的鱼和鸡,是奶奶用地瓜面捏的,它们有嘴有翅,有模有样,焖过炖过,撒了盐,味道极好,一顿饭大家喝得东倒西歪,又哭又笑,其实那一碗碗“酒”,都是从老井里新汲上来的井水,“清爽哇凉,还带着一丝丝儿透心的甜润”,大家吃得香,喝得高兴,那里面有四五年的情分,有对集体利益的维护,才使人如醉如痴。中国老百姓向来就会以苦为乐,情分对他们来说异常值得重视,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劳动中建立的友情更重要,但无论是谁,都不能慷国家之慨,“别说一坛子酒,就是一根草,也是村集体的,不能乱动。”作者的爷爷当年对知青孩子说,国有法,村有规,是规矩就得守着、敬着,才不会惹祸上身,才能问心无愧。第二天,三个知青走了,爷爷去村口送他们,这爷儿四个全把腰身挺得像白桦一样直。
“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这样说。我们爱家、留恋家,是因为我们反反复复地看到,那些正直、清廉、符合人性和道德律令在无形中会为家庭不断树起值得效仿的风范。获奖作品告诉大家,无论是“饿死迎风站,不侵一穗谷”“人不清白不当干部”,还是“父亲教我要清贫”“最是清风能致远”,都生动地说明,只要立世做人的风范得以传承,家就有凝聚力,只要坚持从点滴做起,就能看到积涓涓细流以成江河的美好现实。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任何形式的压迫所征服,就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在我们骨髓里,沉淀着光荣、坚毅的品格,有每个家庭对“苦日子里的财富”的执着珍重。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民风社风更醇厚,人人有责,家家有责,这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同样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所在。有位外国作家曾说,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这很有道理。对于每个有了自己家庭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讲,愿意传承父辈的好家风很重要,敢于和善于树立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家风,则更紧迫。我们在江苏邗江毕叶《给女儿的一封家书》里,看到了青年人树立家风新标杆的努力,倾吐了属于新一代的心声,同样很令人欣喜。
有了新人的成长,清廉良好的家风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