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巴丹吉林的生命礼赞(田霞)

2017-05-12 08:01:44 网络

许是情感久了便凝成壮美,抑或期望久了便聚成力量。踏访巴丹吉林沙漠是久存的愿望了,因为那里有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一代代军人,有坚守在边防一线的戍边战友,还有 “幸福村”的故事……

高高耸立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航天城卫星发射塔,似在云天之外,敬候着数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升空。我们要寻找的“幸福村”坐落在东风卫星城一隅,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白杨树林中。被称为“幸福村”的地方,其实就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第一次知道“幸福村”的故事已是很多年前了,那时我参加空军组织的 “理想·信念·青春”读书演讲活动,我在演讲中讲道: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一个特别的“村落”,它的名字叫“幸福村”。这个“村”的“村长”不是别人,正是德高望重、赫赫有名的聂荣臻元帅,而“村民”呢,则是六百多名长眠在大漠的军人。

这是怎样的“幸福村”?六百多座墓碑仿佛雄壮的方阵,整装待发的士兵,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永恒。聂荣臻元帅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要把骨灰安放在这片大漠之中,与他的革命战友和部下永远相守在一起。

“幸福村”的“队伍”至今仍在不断壮大,因为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军人扎根大漠,顽强拼搏,无怨无悔地燃烧自己,奉献自己,把一切留给了大漠。

我默默地、久久地伫立在烈士陵园的中央,从那凝重的墓碑和简洁的碑文上,已读不到那一个个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这整齐排列的六百多座墓碑本身,就是一代代大漠军人的不朽誓言。

“幸福村”的故事让更多的空军官兵知道了在遥远的大西北,有一代代伟大的戈壁军人,他们不惜热血洒边关,忠骨埋戈壁,幸福地守望着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

1958年,基地第一代创业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戈壁大漠,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靶场。从此,一代代官兵和职工、家属,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英雄气概,“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赤诚情怀,在共和国航天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住在“幸福村”的有将军也有士兵,有科学家也有普通建设者。六百多座墓碑,犹如列阵的队伍。他们是英雄,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牺牲的航天人,是一代代把青春热血奉献在戈壁大漠的军人!

重温“幸福村”的故事,每一座墓碑都是一部英雄史。它与祖国繁荣、科技腾飞紧紧连在一起。凡是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之震撼,这震撼,支撑和坚固着每一个军人的初心,那就是对信仰的坚守!

向北,再向北。在额济纳我们遇到了大漠之秋。额济纳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在这个深秋里,看晨曦中慢慢透出金黄色的胡杨林,在阳光照射下成行成排伟岸地站着。夕阳西下,那一刻,目送金色的胡杨慢慢走近黄昏,走近暮色,像美丽的公主穿着金色的纱裙安然入梦,茫茫沙漠如同父爱的胸膛,还有月光照亮、有星光洒满……

边关不是人生的驿站,而是魂牵梦萦的人生港湾。

远处微弱的一个小小的白点越来越近,那是营房,是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雷达站,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周边五十公里内没有人烟,被称为“沙漠之舟”。这里每年七级大风要刮上十个月,距离最近的补给点在两百公里以外。

两排栽种的已干枯的胡杨,形成一段走廊通向营区,让我们在茫茫沙漠里找到路的标记。远远望见旋转的雷达,执勤的哨兵,还有越来越清晰的战士们的身影,让我们拥有即将到家了的喜悦。

连队属二十四小时开机的边防一线雷达站,常年担负战斗值班、边境警戒、演习演练和民航飞行的保障任务。

到达营区,发现小小的营房却有两道墙,站长告诉我外墙是挡风沙的,大风来了会把门窗堵个半截,所以这是一道防风墙。

营院简洁,一棵小树、一片绿叶都显得充满生机。“蒋阳、李露,王恩赏、赵玲,古立伟、张丽……”院中的一棵榆树上,挂着许多小木牌,小木牌上的红丝线在风中摇曳。上面刻着十一对佳偶的名字,这些“相思树”象征着他们追随相守的爱情。

于是,官兵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讲起了一场盛大的沙漠婚礼。

那一天,艳阳高照下的巴丹吉林沙漠格外温柔,没有狂风。从去机场迎接新娘,到准备好婚纱和婚礼,一切都是秘密进行。

三位新娘穿着婚纱,难掩激动的心情,因为就要见到她们心目中那个最帅气的兵。“值班能手”邱映光正在补休,新婚妻子张敏穿着洁白的婚纱出现在他面前。“我家在广东,怎么也没想到妻子能来西北戈壁。”突然降临的幸福让邱映光不知所措,他把一个深情的拥抱献给了妻子。“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分别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相逢是首歌》的旋律在戈壁滩上轻轻回荡。

“我志愿加入雷达站这个大家庭,像你们守护雷达一样守护我们的家!”三对新人举起右手对着雷达宣誓,那一刻,官兵们的眼眶噙满了泪水。

有谁见过这样的婚礼!大漠作证,胡杨作证,真情作证,美丽的姑娘因爱而来,来追随她心中最棒的兵哥哥。

营院内两套非常简易的家属房,成全了两地分居的思念,也考验了战士忠贞不渝的爱情。

置身在战士中,细细品味,便品出了不一样的青春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在这沙漠深处。

巴丹吉林沙漠把思念和牵挂拉得很长,也把战士的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打磨得更加纯然、美好。

曾经在内地司空见惯的手机微信在这沙漠中却用不上,因为信号太微弱了。打电话要到八十公里外的地方与亲人通话。老式解放车要在“搓板路”上颠簸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战士们却感到很满足。只因为,这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窗口”。

“现在网络信号从2G也到4G了,我们已经可以与爸爸妈妈、同学战友视频了,信号很强了。”战士们满足地说。

每天往返的给养车是战士们共同的牵挂,只要有谁最先听到或看到给养车快到营区,不值班的战士就像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齐刷刷等在营门,像迎接凯旋的功臣一样兴奋地等待,车一到便簇拥上去。车上不仅会有自己托办的东西,还有可能收到意外惊喜——家信,那是一种满足、一种兴奋。若还有谁家里寄来好吃的,大家便会一同分享,战友们就是在艰苦中品尝着兄弟一样的情义和幸福。

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响声和亮光。那是穿越沙漠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一个战士告诉我,他特别喜欢夜晚战备值班结束,停下来,在营区静静地看看远处施工的照明灯,虽然离得那么遥远。

快了,路修好了,我们进出沙漠就不愁了。看着战士青春幸福的模样,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悸动。对于战士们来说,夜晚施工的声响并不是噪音,它是沙漠里为战士驱赶寂寞最好听的音符乐章,是在这人迹罕至的沙漠中我们战士心中的温暖和希望。

官兵以胡杨一样的精神品格,抒写着强军故事,讲述着青春与人生的美好记忆。

越过冬天,春天的脚步近了。

从巴丹吉林沙漠边防一线归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每每看到放在书桌上战士们送我的戈壁石,似乎总有一种情感暖在笔端。茫茫大漠,该有绿的生机了吧?弱水河畔的胡杨林,可吐露出春的新枝芽?边关的明月,可忠诚地守望着旋转的雷达?也请把最亮的一弯明月照进战士们的梦乡。

致敬,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军人气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