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采风,仿佛所有的相逢都在意料之中。
有雨的夜,抵达濯水古镇。山区的夜晚黑的通透,虽然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但能感受到山区特有的青山绿水的气息。
翌日,曙光洒满庭院之前,把一种叫做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系在这个春天。
奇山,碧水,古镇,廊桥,暗河……
走过的人,路过的人,都会被黔江的岁月感染。那不曾搁浅的岁月牵着我们从今天走回昨天,又从昨天走到明天。
奇山酿美谈
浅浅时光里,因为“芭拉湖”让世人知道了有亚洲第一峡谷美誉的黔江——一座矗立在峡谷上的城市。
“芭拉湖的露珠里写着你,土家族的山歌里写着你,你安然地坐在一种颜色里。”我用心画着黔江印象,却在黔江遇见期待。
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于一体的黔江,同时也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峡谷景观于一体,集土家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集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学、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于一体,集古镇文化、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于一体。当人们在询问和探讨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究竟有没有关系时,一个旅人,在一个夜晚,也在听一个城市的声音。
寻找希望,寻找峡谷深处的资源,黔江人美丽的憧憬驱散了落后的清贫的阴影,唤起对生活的信念。用爱倾听,峡谷里传来的所有声音都是动人的音乐。黔江以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
“风景有价格吗?黔江的山水无价。”每个人对山水的热爱都有不同的解读,但都相信黔江的开发对未来发展会有带动。还有什么比充满期待的生活更令人振奋和向往的呢?时光,遗忘在黔江的山水中,在那样绵延广阔天地间生活的黔江人,胸中定有无法压抑的豪情和激情,他们把几辈人的期盼站成了一幅风景。
四周寂静,若有若无的花香袭来,不知觉中想一诉心语。关于黔江的文字很多很多,似乎都在说服我们把自己生活的观念给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纯净的山谷中,大自然奏响了花红柳绿的美韵春歌。沐浴阳光,面对这灿烂的春天,谁又能对与己有关的信息熟视无睹呢?
碧水养文脉
素笺心语,有关黔江的文字暖暖流淌。生命的旅途,千回百转,都是岁月赋予黔江人的精彩。那些穿越阿蓬江来往的行程,在记载中若隐若现。甚至,就想坐在这城市的某一处,喝一壶街边下午茶。
“记住你的名字也是一种幸福,你保有了一个古老故事的浪漫,你让一种美住进了我的心里。”有关黔江的文史,暗香浮动,盈满心房。
在蒲花暗河的河道中行驶,一柱光束直照左侧石峰上。那石峰的颜色古墨般黑,层层叠叠中又各有分离,但又相倚相傍,凝合成山体。那山的刚硬和水的柔美都在这里。远看,像大大的盆景;近看,是长长的画卷。石峰壁上,一个小女孩的侧面影像清晰可见。她穿一件连衣裙,披肩发,好像手里拿着一根蜡烛。光投过来,正好把蜡烛点亮了似的。整个画面在一片光晕里闪着神秘的光。一天,一年,一生,她都和这蒲花暗河在一起缠绵,而河水也只为她的美丽流连。透过光束,我感觉小女孩的侧脸带着笑容,仿佛在跟所有的人说:你们终于看到我了。
落入尘世的小女孩如此钟爱黔江的山水,她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天使,总能让人把有关她的这样那样的想象说成是蒲花暗河的传奇。
泛舟小南海,水面上漾起的欢笑声也是风景,散发着纯美风情。船头,迎风而立,内心的辽远升起,穿过云层,相许幸福,一船温暖,把方寸倩影默记。
那水,只是美丽起来的记忆。
千年的记忆,在濯水的史册里留下了最动人的一页。是谁抒写了这千年的美丽?
书香门第余家院,人才辈出八贤堂,阿蓬江里翰墨香。介绍篇,记录篇,花絮篇,品评篇,而每一种认识,都可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对话故事。那水,承载过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
晒太阳是奢侈,晒月亮更是童话。但在黔江休闲文化的概念里,只让,水,继续美。聚焦也是一种力量。
古镇写风情
油菜花开的三月天,沿着一路花香,走在石板路上把古镇的梦想延续。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尽管如今街上的建筑正在维修,住在古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但依旧炊烟袅袅。那熟悉的烟火味,守住了朴素而安稳的一段段时光。
“你就站在这古街上等我,你知道我会记住你。你痴痴地等,我痴痴爱,仿佛都回到眼前。”隔着绵长的岁月,那些街边的吊脚楼,就等在记忆的画面里,划出了一条古街过往的脉迹。
“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存在,吸引了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被他们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清末,甚至还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远销日本,演绎过中日民间贸易的传奇。
“你也是第一次来濯水吗?”那个靠在躺椅里做买卖的老婆婆问我。
“是啊,第一次来濯水。很美的地方。”她的身边还有一个老婆婆。我给她们拍下了一张合影。
她们的服饰保有着自己民族的风格,她们摆在摊面上的自制辣椒酱保有着独有的品味,可语言表达上已明显突破了原有的方言。我和她们聊天,除了个别字听不明白,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的。有木雕的窗花,还有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呢。”店铺之间的交流就隔一道墙,站在一旁做绿豆粉生意的小姑娘得意地提示我。
站定,细品古镇建筑,她真的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刚柔相济中,似乎跳跃着一种韵律。
4000多年里,濯水古镇一直注视着各色文明的兴衰,不问世时沧桑,任凭时光流逝,对濯水,我只想说,你是我心中的那句惊叹。
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清新,芬芳,不浓烈,也不干涩,被各种小吃美味熏染的意味深长。
廊桥飘歌声
独自漫步,在廊桥一端复习那些浅浅深深的往事。于是,一首《送郎调》挥之不去。那婉转悠长的旋律,几许说情,几许说事,几许缠绵,几许明理。尽管人来人往,也挡不住这歌声的魅力。
“喜欢这首歌有无数种理由,听了无数遍唯美了一种想念,你带着你的爱在歌声里盛开。”从酝酿激情到释放激情,这个酝酿的过程在黔江产生。
土家摆手舞缠绵了谁的情绪?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让走进黔江的人们耳目一新。为什么黔江的摆手舞可以凝聚那么多人?为什么黔江女儿的婚嫁是在情真意切的哭声里举行?今日再现哭嫁的形式,让学者、著名作家侯军先生诠释的那么凄美动人:过去,这一嫁,何时再回来?女儿出嫁,就再也回不了生她的家了。他说他听哭嫁歌时落了泪,那哭声,是分别,也是告别,更是诀别。你不能想象一个年轻女子生平第一次离开家后就再也回不了家的悲,见不到亲人的痛。她当然会胆怯,迷茫,甚至无望。
无处不歌,情留山寨。奇妙的风俗传承,通过一首首歌交给后人。
在熊熊篝火旁,莽号声起,人们跳起热情奔放的摆手舞,一首《六口茶》唱出了性格黔江。土家人崇尚太阳和蓝天,他们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家原乡文化与灵山秀水深度融合。那位曾在国际舞台上演出过的歌手自豪地告诉我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开放的黔江前景光明。
茶园里藏眷恋
茶园,藏于山间,润之云雾,氤氲着不散的清爽气息。一垅又一垅茶树,弥漫着淡淡的温情。
我们走在这大片草本植物中,了解到这千亩茶叶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珍珠兰”。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金字品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一步都堆砌出触手可及的生活质感。茶农们的神情中充溢着满足。我们常说笔墨抒情,他们说好茶生情。茶,是他们与外界对话的最新开端。
“我就站在了你的面前,瞬间,我读懂了你写在茶树上的注解,我从你的神情中看到了春天。”那茶树上的嫩芽,远处的山影和脚下的土壤,飘舞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心绪。
走进茶园品新茶,别样体验。回转时,看到了本真的另一个自己。山林鸟语,田园牧歌。也许茶的灵韵渲染了这样的生活,我几乎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这个被潜意识放大了的感受妙不可言。
农耕文化的深厚就在脚下这片土地里,几辈子人情动,不悔,思和想中,都不会知道自己有过精彩。品着茶,看着茶农纯净的笑脸,对他们的崇敬在心里。
虽然,没有胆量喝一口土家族秘制的原浆酒,但还是被黔江醉了情怀:即使,行走在黔江的小雨中/心里的花儿依然鲜艳/那沁着露珠的乡土片影/先收藏在文字里/等若干年后再打开/所有的风景都在河对岸/是谁在对着黎明梳理着思念/那柔美绵长的声线/把我归途的行程拉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