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精选胡琴谱》。老父亲青少年时喜爱的书,传到我这里,尚在手头的,可能就这一本了。曾有许多民间说唱书和民间故事书,散失在战争时期。有一本《娃娃石》,那里边的一些民间故事,在我后来多处的搜寻中,极少有重新遇到的。这本胡琴谱一直没有丢失,可能有一条,懂的人不是很多。它在故乡老家梁头上放了很久,还有人在上面乱写了一些毛笔字。
老父亲在我小时就离开了家,不记得他还爱好京戏音乐,后来也没听见他哼唱过或拉过胡琴。大概就像他不知道我爱好音乐——包括京戏音乐一样。我拉过胡琴。村上人能唱的,多是二黄原板“你把那,冤枉事,对我言讲”,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和《打鱼杀家》中几段唱腔,个别的会唱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旦角唱腔,似乎只有《苏三起解》中那段西皮流水。
老父亲这本《精选胡琴谱》,是青岛北平路大新商场三楼乐新书局印行,像是石印,但乐谱又像排的铅字,没有高低音。父亲在1932年18岁时,有了我以后,上了两年洋学堂。一些书,大概是那时倒腾的。也就是说,这本乐谱书是在那时或那时之前出版的,到现在80年左右了。以那时的出版条件,印刷乐谱到这种水平,也不简单。书中介绍了二黄三眼、原板、倒(导)板、摇板、反二黄三眼、反二黄原板,南梆子、南梆子倒板、西皮三眼、原板、二六、倒板、摇板、快板及一些适合二黄弦的乐曲,如《小开门》《哭皇天》《一枝花》《万年欢》《柳青娘》,一些适合西皮弦的,如《小开门》《柳青娘》《夜深沉》,还附有标明戏词的《乌盆记》《法门寺》两剧的片段。
我每有兴趣便翻阅一下,但因为上面没有注明高低音,总需要一边读一边猜,大都猜不出多少眉目。熟悉的,我另有自己的记谱本,记得清楚,就不需要再看这上边的了。只有《夜深沉》,我记得和这上边的差别不大,不注高低音,我大体能猜透。我多年一直注意搜罗这方面的新书,不知为什么,一直就没见有。在广东音乐中,有几个相同的乐曲。戏曲乐谱,尤其京戏谱,少有专门的书,我久久感到是个谜。所以,这本书的存在,总觉得稀罕。
近些年,看电视的戏曲台,我发现了有几个唱腔十分好听。经过了几多反复,盯住了一批。《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去,且散愁情……”《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红娘》中的反四平调:“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 君瑞呀,君瑞你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诗文会》中,有南梆子,也有四平调;《太真外传》中,有反四平。在中央电视台11套的《锦绣梨园》与《青春戏苑》等固定节目中,常穿插着安排出来这些好听的唱段,因而我也记住了一些新人,如李胜素、王艳、常秋月、李佩红,丁晓君、沈健瑾……她们不同于那些男扮女装的老名角,她们就是旦演旦,她们的唱腔又比老一代有所发展与创新,让人感到尤其好听。四平调,又叫二黄平板,或平板二黄,是由专用笛子等乐器演奏的一种吹腔演变而来;南梆子,是由民间曲调发展成的京戏的一种唱腔,用西皮定弦。这本书,载有这个曲调,还列了其中的几个不同板式,但没有对四平和反四平的介绍。这么优美的曲调,为什么不介绍?是否“精选”掉了?估计不可能。演艺界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反’,还是在那些字音里转悠,只是对正调做了一些突破,而且,凡是‘反’,节奏都快。”
我思考过这一正一反,大的方面有反二黄、反西皮,小的方面有四平、反四平,使一些腔调既在不同板式上相辅相成,又在腔调的调式上相反相成。正四平,抒情高雅;反四平,抒情欢快、活泼。那里表达的是贵妃在醉酒后观赏自然风光的惬意心情,这里表达的是红娘在促成了张生和莺莺事情后欢快还带一点得意的心情。我也曾在本书的字面上找那些优美唱腔的味道,但找不出来,一个“昂……”或一个“噢……”在字面上看都很简单。我于是想到那些好听的歌曲,也是在字面上没法找出来,那大都是歌唱家们唱出来的。艺术的东西,不同于文学,光靠读不行,更主要靠看,靠听,去受感染。
“文革”中,江青抓“样板戏”,不让唱四平调和南梆子,说是“靡靡之音”。因之,“样板戏”除了在内容上有极左的东西,在唱腔上首先就失了一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就不能不逊色。那时的东西,现在要恢复,也就不可避免地包括要打破当时的一些禁忌。
近读《走进毛主席的最后岁月》,文中说毛主席请空政文工团一位叫小林的演员唱京戏,点名唱《霸王别姬》中的那段南梆子:“看大王……”说“好听”,并用手拍着沙发扶手,哼唱起来,原来毛主席也喜欢京戏中的南梆子。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