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慌什么呢?

2017-07-21 08:18:02 网络

汕头是广东省东部海边的一座城市,不算太大,却风情万种。渔港,码头,海鲜,时尚的男男女女,展馆,茶座,酒吧,咖啡屋,等等,都叫人流连忘返。

但最叫我吃惊的,还是这座城市数不清的古旧建筑。

汕头最初是由河海泥沙隆起的一个地方,历史算不上久远。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这里叫“沙汕坪”。清初,沙汕坪一带逐渐积累成一片陆地,称为“鮀岛”,后又称“鮀浦水寨”。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称“汕头讯”,“汕头”二字始见于史册。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改称“沙汕头”。雍正、乾隆年间,渐被称为“汕头”。咸丰十年(1860年),因西方列强逼压,清政府被迫同意汕头正式对外开埠,也从此开启了汕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繁荣,使汕头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以至连远在欧洲的恩格斯都注意到这个小地方。他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居然有“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这样的描述。

在几百年发展的过程中,汕头逐渐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体,一是当地土著人的百越文化,二是移民带来中原文化,三是侨胞带来的南洋文化,四是欧美人带来的西方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在汕头留下鲜明的印迹,仅从汕头曾经存在和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大量建筑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有传统的中国建筑,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的西方建筑,有中西合璧堪称完美的建筑。如果把汕头每一座建筑的前世今生说清楚,起码需要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但我实在想把这些建筑记下来,就只能在这篇文章里列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多说,读者就知道它的丰富性了——

其中有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厦岭妈宫,建于明永乐年间的蓬州天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司马家庙,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稀有的明代建筑遗存。

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的达濠古城,面临濠江,背靠达善山,总面积14000多平方米,城墙长4200多米,至今保存完好。1860年开埠后,汕头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西方人大量进入,很多华侨也返回置业,相应的建筑和机构随之诞生,其中有德、英、日等国的领事馆,海潮关、洋商会馆、美国浸信教会馆、华侨建造的香园别墅。还有英国人创办的汕头适宜楼、大埔会馆、达濠苏州街、汕头邮政总局(1897年)、汕头市政府大楼(1927年)。

当然还有汕头中山公园玉带桥、牌楼、存心善堂(1895年)、存心水龙局(1927年)、鲁粦洋行(1861年)、南生公司大楼(1932年)、英国人经营的中原酒楼(上世纪30年代)、太古轮船公司(1878年)、永安堂制药厂(1927年)、庵埠水厂(1914年)、开明电灯公司(1908年)、太古码头(1900-1918年)、潮汕铁路(中国最早的商办铁路,全长42.1公里)、岭东同文学堂(1888年)、福音医院(1863年)、星华日报大楼(1931年)、基督教礐石堂(1864年)、天主教若瑟堂(1908年)、新华戏院(上世纪40年代)、汕头棒球场(上世纪20年代)……

以上还只是一部分机构和建筑,在汕头老城区几十条街巷,更有数不清的老建筑和骑楼群,大多是中西合璧或纯西式建筑。街道在排列上也不是中国传统的井字街方式,而是典型的欧洲放射型街道。如果从街心小公园往周围观望,一条条放射型老街和无数幢精美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建筑气势磅礴,你会觉得身处一座欧洲城市。

上述所有老建筑,虽然不少已经破旧,但大多都保存下来了,这些都已成建筑文物。在汕头游历数日,徜徉街头,久久不肯离去。这座南国小城居然完整保留了它的古旧风貌,实在是个奇迹。在惊喜乃至震撼之余,真的有些后怕。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拆迁改造,大量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都被无情推倒破坏了。而且这种破坏,有的地方至今仍在继续,其野蛮、无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汕头1980年被国务院定为最早的开发区之一,可这里并没有闻风而动,慌里慌张,盲目拆毁老城,而是小心呵护,不断制订和完善老城区老建筑保护修缮规划,不断投入资金让老城修旧如旧。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忆和尊重,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传承,是一种真正的远见卓识。一座城市的建设,我们不仅要看它增加了什么,还要看它保留了什么。保留下来的,正是这座城市的根脉和气质。

我平日写作之余,也搞些收藏,对这些老物件、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残存和载体,格外珍贵,每一件都是不可再生之物。那些打着建设的旗号毁坏文物之人,已不仅是野蛮和无知,而且应定为罪人。

相比之下,汕头是一座有胸怀、有定力、有情调的城市,连这里的人走路的步态都能看出来,他们踏实从容,坚定而不慌张。

是的,慌什么呢?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