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那些超过500页的砖头书

2017-08-09 09:18:32 网络

书厚,本是“赚”的;主要是重,除非危坐,对半躺或全躺的懒读姿势而言,长时间托举,颇有挑战,头左歪右歪,肩左抬右抬,总觉得哪里受力不对。如果还是精装,那就更加要命了。许多厚书不惜工本,厚壳套装,有点过分整饬的社交仪范,简单浏览或摆在架上确实极为悦目,但真正到精读长读之时,就有点降低了家常的舒适度。同样是做全集,上海译文做博尔赫斯,17册软封,本本轻淡若无物,极便于随身携带。译林社做卡尔维诺,21册精装,部部可以去砌明城墙,但不会选择带出门(可能也怪我臂力稍欠,译林君多包涵则个)。最理想的厚书是简装、轻型纸,纸色不要太白,页边留白不要太宽,这样的话,500页上下,所唯一要计较的就是书的内容了。

考虑到购买及阅读的综合成本,我会非常多疑、谨慎,心态接近小本生意人要投资大买卖似的,一般都是有同行或可靠出版人做了背书,同时我也会尽可能地收集一下综合周边信息,要不慢慢冷却了心思,从头脑里那片“虚拟等候区”里将其删去;要不就越来越有一种“打定主意要纠缠一场”的热恋心态,然后便挑个周末,开足马力、十分放心地一头扑进去了。出于此故,对于值得一读的砖头书,我觉得我也有义务,像接力棒一般,继续把这个背书做下去。

比如《中性》,是同城作家王大进推荐的。我与大进平常交谈不算多,谈书更是极偶然。记得当时,他瞪着他很认真的浓眉大眼简洁地说:好,写得好。我定睛仔细看他,觉得值得信。回家就买了,买了就读完了。然后就开始往下传了。

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是美国当代作家,60年代生人,成名作是《处女自杀》,后来被导演科波拉之女索菲娅·科波拉改成电影《折翼天使》,还蛮成功的——这是我后来了解的,遂把不算厚《处女自杀》也囫囵吃了。还是讲回他的这本《中性》。这是尤金尼德斯的第二本长篇,此书后来斩获普利策文学奖。我这里不讲梗概,你若需要,自去网搜。但那种高度浓缩的一言以蔽之,是不公平的也是愚蠢的。这跟好吃东西一样,看美食图片根本管不了事。我只提醒你一下,此书译者是主万、叶尊父子,共四大卷,他们每人两大卷齐头并进。主万的译笔,我个人觉得是绝对一流的。可惜未等全书统稿结束,主万先生不幸病故,此可谓绝笔译作。这使得我在长读途中,怀了更多一层的珍爱感恩之情。

再说的一部,还是美利坚的。也可能在美国当代,一流大作家总归是干几票“大活儿”的。菲利普·罗斯在壮年期也是体量惊人,比如以《美国牧歌》打头的美国三部曲(未读,无发言权),到晚年才开始变薄了,我读的《凡人》就较短小,有衰年之美。下面要讲的这位乔纳森·弗兰岑也是巨制型的,他的《纠正》(2001年)与《自由》(2010年)都是大部头,分别为612、601页,且在美国也都是飓风般的影响力。

《自由》出来时,还是奥巴马主政,书商的广告说辞是:出版前,奥巴马抢先阅读,赞叹无比——好了,这后来还引起了视平等权高于一切的民众抗议:总统滥用职权,连书都要抢在普通读者前面。这自然属于编外花絮,但还有更具说服力的这一条: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我也颇为耳顺地接受了这等等的讯息,认认真真地切碎吞读。几年以后,国内又引进了《纠正》。我也再次与之长跑:两书相比,我更喜欢《自由》。但总的来看,弗兰岑这两部长篇的写法都极老实本分:全知全能叙事,绝对现实主义,家庭中心式的人物搭建,中产阶级的智性与普遍危机等。可能正是这种素面式的对生活本身的耐心折叠与反复打开,赢得了最广泛意义上的美国众生共鸣。或者这本来也就是一条写作法则:如果材质足够结实沉着,就不玩什么结构、概念与花里胡哨啦。

英国作家搞大部头,跟美国作家不同,最起码《占有》就是另一种气质:学院派与贵族气,风格偏古,也可能是有意做旧,就像正宗英国人从来就觉得穿新衣服是有点粗浅的,最得体的是起码放上两个季节再作考虑,如果能穿老祖母的裙子,则更高一筹了。

写作《占有》的A.S.拜厄特本身就是批评家出身, 先后毕业于剑桥与牛津,还获得过大英帝国司令勋章与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我没有具体去查这两枚勋章意味着什么,但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整本书都带着那种维多利亚式的固执与过分的羞怯:对爱的羞怯与繁复的追求,对学术声名的羞怯与回旋式索取,对收藏品的羞怯与干脆就使之彻底隐匿。

看《占有》,很像在读论文,这个比喻可能会吓着你,我的意思其实是:拜厄特写得特别严谨,明明是虚构的学术与爱情疑案,可读上去简直就无一不无出处。这太难了,了不起。636页,我只通读了一遍,目前暂无复习计划。

顺便说两句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也是630页之巨,不仅畅销而且文学声誉极高,当年击败诺奖得主库切与拜厄特女爵,获年度布克奖。《狼厅》毫无疑问应当是好的,不过我因为个人之故——属牛,读历史类题材如听高士弹琴,我未能读完。但我想顺手备忘在这里,供有勇有识之士飞蛾扑火、火中撷英。

也攻打过别的英国砖头书,不过更是屡败记录。《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是很当红的,我最先接触的是其《幽灵代笔》,虽然只有400多页,但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蒙太奇写法,所谓“世界的九个角落,21世纪英语小说全新模式与风貌”,感觉是绝对技术主义的,并没有任何心灵的参与感,着实让我消受不起,真疑心我落后并永久滞留在了20世纪——自觉倒也挺甘美的。到今年,国内又引进了他的《骨钟》,长达634页。出于猫的好奇心,我又试了试,半页之后即举白旗宣告放弃:气息跟我不对付。不过我也看到有非常迷狂非常享受的读后分享,说是端坐一天没有动窝。这很好,所有的果实都不会白白成熟,也不会默默腐坏。

换个花色。来一本非虚构吧:《巴黎烧了吗?》。就算我的眼光常常走眼,但你绝对可以对读库和译者董乐山投以无条件的信赖。把时间交给他们,跟交给春天的泥土一样,总会长草或开花的。《巴》是写二战尾声,1944年的8月,在巴黎发生的几乎一切事情。一切?我夸张了吗,那么请让我抄一下书腰,这是我最乐意保留的一条书腰:1000天采访,800人口述,536段经历。

《巴》的好,不全然是因为二战或巨大采访量,最让我激爱的是全书的笔调,除了冷静准确的纪录片原则,还有一种来自胜利者的骄傲与谦逊——我不是故意要用这对反义词,是真的,这两股气息在全书里有和谐的混杂感,哪怕写狂欢,写阴谋,写死亡,写惊人的决定,写可笑的缓慢的细节,都是那样的有礼而克制。你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能读到:这是刚刚获得胜利与自由的人们,在极其耐心地共同回忆,从被漫长战争所掩埋的肉体灰烬里重新复原出1944年8月的巴黎。页数:548,小开本,轻质纸,一点不像历史那么沉。

鲁西迪的《午夜之子》。我以前在微博上也荐过,转录如下:花了七天,连肥瘦肉带硬骨头加汤汁囫囵吞下《午夜之子》,真差点儿看个半瞎加消化不良加肌肉劳损(精装580页,活活举得手腕子酸疼)。如果你喜欢排山倒海、遣神调鬼、天花狂坠的风格,那么欢迎进入这个暗黑宏大深不可测疯魔哀伤的世界!

这本书有很多排行榜推荐过,已是大热,这里也不必再费口舌了。但是我不推荐他的另外几本。一本是比较早由江苏人民社引进到国内的《羞耻》,还有是随着《午夜之子》的大红,后来又引进的他的《佛罗伦萨的神女》、《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不过以我读过的《羞耻》和《佛》来看,主要的特点是以混乱和饶舌取胜,但乱完了,也就完了,比起《午夜之子》,实在差了很多。如果你只打算读鲁西迪一本书,那就直接认领《午夜之子》吧,你会度过一连串精彩绝伦的午夜的。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胡利亚姨妈与作家》、《寡居的一年》、《别名格雷斯》、《幽灵之家》、《蜘蛛女之吻》、《2666》……类似的砖头书目,还可以写上好长啊,但不想再继续了。因为写至此处,突如其来的,就涌上一阵自我虚无感,是沉痛是迷惑也是感伤,无数个夜读的片断倏尔再现,然后暗讽般地混沌消失。我感激这些厚砖头的无言陪伴,但陪伴过后,清风抚面,帘动复帘止,实可谓漫卷诗书喜亦悲,拔剑四顾心茫然。说到底,上文所讲的这些长篇巨制,也并非是很要紧的必读书,我说归说,您回头找了看的话,挺好,没精力看,也无妨——生活绝不会因此少了什么,当然,也绝不会多了什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