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年后,我又一次登上临江楼。这可不是一幢普通的闽西小楼,它是革命的小楼、红色的小楼、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小楼!推开厚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个小巧的院子,两旁碧树掩映,迎面是一座三层的珠灰色楼房。楼的底层和二层走廊前,上下各有3个石砌藻饰的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6个巨大的花环镶嵌在屋前,庄重清雅,不减昔日的风采。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88年前的10月10日,黄昏时分,满身疲惫的毛泽东住进了临江楼。这是他第四次来上杭,不过这次他不是带着红军打进来的,也不是举着红旗大步走进来的,而是躺在硬邦邦的担架上,让人抬进来的。
风云跌宕,云雾翻滚。刚刚过去的几个月,是毛泽东人生最为失落和心情最为焦虑的日子。因红四军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泛滥,以及高层内部的分歧,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他被迫辞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不得不离开他亲手创建的红四军。会后,他化名“杨主任”,带着已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贺子珍等一行6人,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身份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毛泽东这时患上恶性疟疾,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全身浮肿,好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只得从上杭蛟洋转移到苏家坡、永定县金丰山区等地养病,可以说是历经磨难。
9月下旬,红四军在刚刚解放的上杭召开第8次党代会。会议期间,许多支部强烈提议请毛泽东回来重新主持前委工作。在朱德和前委的一再坚持下,毛泽东躺在了担架上,由几个赤卫队员抬着,从永定的合溪赶来上杭开会。
山路弯弯,水路长长,等毛泽东赶到上杭时,“八大”会议已经结束了。朱德考虑毛泽东的病情,就特意为他找到了上杭最好的住所——临江楼,让他安心在这里养病。当天,房主热情将毛泽东安排在二楼临江的东厢房,尽管房间很小,但位置很好,外面有个大阳台,楼下便是滔滔滚滚、一碧如洗的汀江,还有满眼碧绿的青山。自小在山清水秀的韶山冲长大,毕生爱山爱水爱写诗的他,对这个住处和环境甚是满意,心境开朗许多,病情也似乎好了一些。
刚刚解放的山城,秋色正浓。房主在小楼院里院外种了很多菊花,此际开得甚是热闹。难得拥有这样宁静幽雅的环境,更让毛泽东高兴的是,红四军的许多将领和老战友,获知他住在临江楼后,争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不少胜利的喜讯,并一再恳请他回到红军中去,继续带领他们开辟新的根据地。
临江楼门口的江边有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俯临江水,撑起如云的华盖,树龄有360年了,树下盘根错节伸出来的根茎,比一般的小树还粗壮。树下有张上百年的石桌,桌子和4个凳子经岁月和风雨的侵蚀,如今风化变形了。当地村民告诉我,当年毛泽东请朱德在这树下的石桌上下过棋,他们俩一边下棋,一边商谈大事。其时,中央让陈毅捎回的“九月来信”还未送到,朱德早已从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毛泽东所坚持的政治原则的可贵,红四军的工作的确离不开毛泽东,确立政治上的领导中心也离不开毛泽东。那些日子里,红军指战员同样都急切地盼望毛泽东早日归队,重新执掌帅印,纷纷用写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强烈渴望。
在这幢小楼里,毛泽东抱病会见了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上杭县委书记谭震林,以及地方武装的负责同志。他一边忍受着疟疾所带来的痛苦,一边听汇报、发言,对上杭县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作了明确的指示。
看到毛泽东被疟疾折磨得如此消瘦,谭震林异常心疼,当天就请来县里名医吴修山给他开了金鸡纳霜丸,这可是治疟疾的特效药。当时解放了的上杭物产丰富,贺子珍就每天给毛泽东炖鸡汤和牛肉汤喝。经过20多天的调养,毛泽东的病渐渐痊愈。毛泽东对那些日子一直陪在他身边的曾志说:“小曾啊,看起来我这个人命大,总算过了这道鬼门关,下面可要享福喽!”
第二天重阳节,解放后的山城沉浸在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中。中午,毛泽东应临江楼主人的盛情邀请,赴宴喝了点重阳酒,脸色微红。饭后,乘着酒兴,夫妻俩从二楼阳台扶梯拾级而上,来到三楼的平台上。他们凭栏纵目,放眼四方,思绪万千。楼外秋色正浓,天高澄碧,秋雁南飞;远山逶迤,层林尽染;波清水净的汀江从楼下流向远方,两岸盛开的野菊花一簇簇、一丛丛,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清香,在阳光的映照下,霜花一片,黄灿灿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
此情此景,催人生情,令人感怀。毛泽东尽管身体尚有不适,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也有百余日之久,但此际他早已将笼罩在心头的乌云抛到了万里江天以外,满眼红旗飘展,内心激情满怀,似乎前方有无穷的希望在召唤,犹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似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他兴冲冲地回到二楼卧室,迅捷展开一张毛边纸,一气呵成,挥毫写下了《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这首诗词,表面上描绘的是重阳节令,但仔细品读,我发现其实并非纯写重阳节,而是借重阳节礼赞战地风光,礼赞英勇红军,礼赞革命的形势。诗中一近一远,前后呼应,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色万里、生意盎然的动人画境,格调高昂,意境开阔,余韵悠扬,生动展现了他在逆境和大起大落中的革命乐观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暗示着伟人不畏挫折、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这幢小楼里住了20天左右,养好病后就重回到了红四军,继续担任前委书记,开始了他“风卷红旗过大关”的辉煌征程。针对红四军上下存在的问题,他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调研和座谈,亲笔起草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组织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史称“古田会议”。红军从此破茧成蝶,从“面子”到“里子”都真正成为一支人民军队。此次会议也是人民军队的“零公里”处。
离开临江楼时,我久久伫立在这棵古榕树下,一阵江风拂过,满树繁枝密叶飒飒作响,似乎正在诉说着伟人当年在这里留下的感人场景,声情并茂地吟诵着伟人当年在这里写就的不朽诗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