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园林老孙”的绿色梦想

2017-08-21 08:52:56 网络

老孙和平原造林

在北京房山区园林绿化系统,提起老孙,无人不知。

老孙以前也有名气,但不响亮。真正让他名气远扬起来,还是源于2012年艰难开始、2016年胜利结束的北京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百万亩平原造林”。

为什么要在北京市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拿出一百万亩的地,打造集中连片、林水结合、面积在千亩万亩以上的林子,营造“平原森林”?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只有成片、连片的林子,才能发挥森林作用,进而改变北京的生态环境;另一个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体验到森林公园的感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可否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为响亮的名词。要把生态环境搞好,绝对不能忽视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3月29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指出,我国绿色还不够多,不够好,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增加绿化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共同把祖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北京市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就是“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加强生态保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的园林绿化工程。

在这“空前的一项工程”中,涌现出来许多奋战在第一线的先进人物,老孙就是其中之一。

冬季的初次相见

第一次采访老孙,是在2017年2月。

去的路上,汽车好像一艘小船在水波中上下起伏。房山区的地形在北京市比较特殊,平原、山区、丘陵三种地形都有,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事后想来,汽车未必行驶在起伏的山路上,而是前方地貌总是发生微妙的变化。

采访老孙之前,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经了解到“平原造林”的重大战略意义。百万亩平原造林,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版图中,同样有着示范和带动作用。这项工程也为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建设,由过去的传统山地林业,向城市林业、平原林业的战略转变,树立了典范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时派给房山的造林任务是10.48万亩。如何整合造林土地,这对于房山有着很大的挑战。

我在青龙湖森林公园不远处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在房山区园林绿化系统大名鼎鼎的老孙。

老孙,叫孙士进。一个1960年出生的人,青龙湖镇林业站站长,也是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按照行政级别,孙主任就是个科级干部,而且在这个科级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八年。他的部下都在不断进步,成为更高一层的领导,但孙主任整日乐呵呵的,他笑称“我这个科级,最适合我,级别再高,不适合了”。在更多的人都在努力进步时,孙主任却“原地停留”,他不是不想进步,只是不想当官,他愿意整天对着他喜欢的山林,面对茁壮成长的树木,看朝霞升起、夕阳满山。他参加工作三十九年,其中二十多年都是在园林绿化系统,他喜欢山,喜欢树,喜欢一切绿色的植物。

我还是按照园林绿化系统的习惯,称呼他老孙吧,称呼他孙主任、孙站长,他也不爱听,眉毛皱着,身体僵硬。当我叫出“老孙”时,他立刻笑起来,笑得春意盎然。在青龙湖镇,在房山区园林绿化系统,“老孙”是孙士进的官称。

与老孙接触,最大感受就是,他是个高兴的人。这个高兴的人,讲起平原造林,略带沙哑的嗓音,一下子变得亢奋起来。

在北京市的“平原造林”中,各区的土地流转难度特别大,其中迁坟难度更大。北京市“平原造林”的最大特点,造林地块大多选择在废弃扬尘的河道沙坑、城乡接合部的私搭乱盖地区或是荒芜的土地。

在老孙办公室的窗外,是青龙湖公园的某个局部景观。虽然还没有绽绿起来,但是绿色气势已在那里铺排,只要一夜春风来,肯定满山的郁郁葱葱。在那片丘陵般起伏的山上,有一百多个品种,花灌木、乔木、油松、侧柏,山桃、山杏,以及五角枫、刺槐等,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种。但在平原造林之前,则是一望无际的荒山,还散落着一些坟茔。每年的春、秋、冬季,青龙湖一带漫天尘土,几万亩的地界上看不见人。

青龙湖森林公园是在2014年开始全面启动的,总共是1.43万亩。当时,房山区需要完成的全部任务是6.3万亩。从全区布局来看,青龙湖公园是房山区平原造林战役的重头戏,拿下了青龙湖,等于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当时最难啃的骨头就是迁坟。植树造林是有季节的,过了季节,树木成活率将要大打折扣。可是牵扯九个行政村的四千多座坟,从动员迁坟开始,直至过去两个星期,老孙带领的工作组才完成十分之一的进度。

走遍了工作所属范围内数万平方公里山林面积的老孙急了。着急起来的老孙,眼睛里布满血丝,嗓子更加嘶哑,他一边做工作,一边调查迁坟难的原因。

任何人听了老孙的工作方法,心里都会发酸。

老孙到了一户人家,动员人家迁坟。人家不迁,不理他,连个座位都不给坐,甚至一杯水也不给。老孙不计较,蹲在地上,仰着脸,跟坐在沙发上的人家谈。蹲得时间久了,他就倚在墙角上,继续做工作。一直“熬”到晚上十一点多钟,那户人家终于端来一杯白水,还把一个小凳子放在他眼前。

老孙讲到这里,兴奋地对我说,给我端来水杯,我心里就乐了,有门儿。后来的结局,当然正如老孙所讲,那户人家答应迁坟。

看着兴高采烈的老孙,我笑不出来。心里难受,鼻子发酸,总想掉泪。一个已经抱了孙子的老人,蹲在人家墙角里,低声下气地看着人家的脸色,不住地讲道理、说好话,为了什么?为了工作。这不是所有这把年纪的人都能做到的。要是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怎么可能呢?现在的人,脾气多么大呀,有多少人能受这样的委屈?况且还是为了工作受委屈?

只要干工作,老孙就满心欢喜。这种欢喜发自内心,是由衷的高兴,用他的话说,踏踏实实干点事,多有意思呀。他没有业余爱好,回到家,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电视。电视只看“新闻联播”和“房山新闻”,除了新闻,还有另一个台,“农广天地”。这个没有其他乐趣、爱好的人,把全部的乐趣和爱好都扑在了工作上。

老孙肯干,但绝不傻干,他足智多谋,许多时候还很“狡猾”。还说困扰许多区的迁坟腾地吧。他采用“蹲人家地上”的办法,“强迫”人家迁坟,但很快发现这个办法并非总是灵验,有时蹲在地上再长时间,人家还是不答应,阻力依旧很大,况且四千多座坟要是全都采用这个办法,那得等到啥时呀?

老孙心里琢磨,老百姓不愿做的事,肯定有问题。

老孙变换工作方法,在走访一个村的老人时,老人跟他讲了心里话,“好端端的坟,说迁就迁,去哪儿呀?怎么得给祖上找个好地儿呀,不然是要破坏我们家风水的。”老孙闻听,恍然大悟。老孙没有责怪老人们,传统的习俗还是要遵守,他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你不能用更高的道德理念去要求他,那样的话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老孙经过细致调查,发现马上到来的清明节是最好的迁坟时机,给亡灵找个好地方,土地流转就会立刻推动起来。老孙与镇领导、各村的支部书记协商后,决定成立一个“民间小组”来推动这件事的快速落实。“民间小组”的组成人员有三种人,林业站的人,村民代表,还有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为什么还要找德高望重的老人?

老孙掰着手指头,细细说来。民间小组,就是要体现“民间”二字嘛。迁坟这件事,就是民间的事,还是大事。年轻人不管,也不想管,都是家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做主,这些老人点头,这事才能成。这些老人既不是干部,也不是党员,就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除了认可政府下达的优惠补贴政策,还要让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相信新的墓地是一块风水更好的地方。怎么办?我们说话不灵,德高望重的老人说话才管事。只有把大家心中的疙瘩解开,才能理顺民间风俗带来的矛盾,工作才能更好推动。

政府拿出最好政策,大力抓;地方领导干部、党员积极带头,再加上民间小组的努力促进,曾经困扰平原造林工程进度的迁坟问题,解决速度立刻大大加快。不能否认,这也给其他区带来了可贵的经验。

老孙是个心细的人。他始终认为,既不能让老百姓吃亏,也不能让国家受损失。他带人测地时,不仅用经纬仪,还要反复勘测,一点儿都不能少,一定要准确。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严格按照国家政策,不能少给百姓一分钱,但也不能让有的人,借着平原造林这件事、借着国家的优惠政策,浑水摸鱼,趁机捞一把。

还说迁坟吧,有的人家想要趁机“造坟”,借此多领补助。为了避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出现,老孙带人大造声势,动用“心理战”。他让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出来说话,国家补助的钱,要拿得心安理得,要对得起祖宗,可不能造假呀,可不能拿先人的钱啊,那样不是积德,可是缺德呀!拿先人的钱,那是要遭报应的呀!

舆论声势很重要,也很奏效,果然没有造假的事出现,最后迁坟补助的数额,与老孙他们提前摸清的情况基本吻合。

我坐在老孙狭小、逼仄的办公室里,望着他身后冬季中的青龙湖森林公园,在那高低错落的景致中,一时间感慨万端。

老孙的办公室不光小,还乱,地上堆满了各种画板。他喜欢对着画板,给你细致地讲。他的那些画板,把平原造林的各种情况标注得特别清晰,而且画板做得也很漂亮,就像是一幅幅雍容华贵的油画。而他窗外傍晚中逐渐黯淡下来的森林公园,却又像端庄优雅的水墨画。

谁说林业工人不是在大地上作画的画家呢?

老孙跟我约定,等到天气变暖,树木绿了,一定再来。

夏季的第二次握手

按照与老孙的约定,我在今年5月份的一个公休日,再次来到青龙湖森林公园。这一次,不再是山脚下的驻足远眺,而是要走进公园深处,与树木贴近,近距离地嗅闻绿色的气息。

第二次见到了老孙。

脱下棉装、穿着一件T恤的老孙,因为没有了冬季里棉装的掩护,看上去又瘦又矮,三个多月没见,好像脸上皱纹又多了,嗓子也更嘶哑了。唯一没变的,依旧是他脸上快乐自信的笑容。

汽车在起伏的山路上行驶,犹如数月前第一次进入房山界内的感觉。这是青龙湖森林公园最大的设计特点,结合了房山丘陵地形的优势。把这个优势充分展现、并且糅合在公园里每个行进的瞬间中,这是青龙湖区别于其他郊野公园的最大标识。

尽管是公休日,老孙的电话始终不断,零落几句话扑进耳朵里,都是工作上的事,没一件私事。尤其是他手机的响铃——《在希望的田野上》,声音那么大,想必调到了最大声。一首贴近泥土的歌声,把老孙所有的生活乐趣——大地、树木、绿色一下子串联起来,这也成为老孙的生命乐符。

青龙湖森林公园还在提升中,所以某些路段上,指示牌还没完全到位,眼前的路交叉并进。老孙指挥开车的同事,“北走、南走,左拐、右拐”。开车的同事讲,能把所有路面烂熟在心的人,整个青龙湖镇,老孙应该排在前列。

我问老孙,为何这样熟悉?老孙向我一笑,揶揄道,还用问呀,多走不就成了吗?

围绕这个问题,再作核算,得出的结果令我着实吃惊。

从2012年平原造林工程开始,老孙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每次上山,要走大约六个小时的路程,按照一小时六七里路来计算,至今五年间,老孙得是走了多少路呀?我算不过来了,但可以这样说,这座山的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片树叶上,都留下了老孙的气息,所以,又怎能不熟悉那些错综复杂的路呢?

但老孙不以为然,这算得了什么?林业人不到山上转悠,还是林业人?

我们来到山顶,清风瞬间强劲了。这里有一个模仿北京奥林匹克“鸟巢”的建筑,是木与钢的混合体,浅褐色的,盘踞在山顶上。游客在这里歇息,同时可以眺望周边森林美景。

老孙给我指点、讲解,脸上带着毫不遮掩的自豪骄傲的神情。那种神情由内向外,仿佛变成了一匹绿色的马,在奔跑、在嘶啸。

5月的风在绽绿的树木上拂过,那些绿在万亩大地上快乐跳跃,随后一头扎进了不远处碧绿的青龙湖里,林与水的结合,再加上风的律动,眼前的一切都变成了飞翔的音符。

老孙说他不会画画,但是特别喜欢山水画,尤其喜欢带有绿树的画,百看不厌。他还说最大的理想,是想让房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绿起来,想让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绿起来……老孙说这些的时候,眯缝起眼睛,环视着,又向远处眺望。

远处还有一片灰白色,一些大型机械正在施工,那是青龙湖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年底就能完成了。

老孙告诉我,明年再来时,满眼都是绿色了。

站在山顶上,看着朴实真诚的老孙——这个想让世界变成绿色的工作狂人,这个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造林上的植树魔人——还有他背后的绿色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时指出,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像老孙那样的种树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