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难入眠。
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被浓稠的黑云吞进漆黑夜空,黑夜里黑色的眼睛觅不到一丝光亮。
“1、2、3……1000”“白羊、黑羊、白羊……”不知过去了多少小时,我无论躺着,坐着,靠着,鼻孔都像被湿布堵住般憋闷,脑仁仿佛有尖利的钻头“嗡嗡”掘进,疼得头晕干呕……
顶着风雪抵达阵地时天已暗黑。晚饭后一个班接着一个班采访没觉出异样,夜深人静,屏声敛息,高原反应一闷棍袭来。
2007年11月4日。身为甘巴拉站建站以来唯一夜宿阵地的女性,我在苍鹰都极少光顾的生命禁区,没有感受到丝毫友好。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内地一半,躺着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行走……趁月黑风高,极地变本加厉测试我的坚韧。
阵地的夜有多长?这夜我睡着没有?像被念了咒般思维断裂,我“反刍”10年也没想明白。唯一圣湖般明净了然的是,我对甘巴拉的夜,变得藏羚羊般机敏。
2014年酷夏,我夜宿阵地第7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20周年。我在阵地上见到了当年第一批登上甘巴拉的战士夏仲昌,听这位67岁的老兵激情澎湃地讲述了甘巴拉人有史以来第一夜。
像熟悉自己的掌上纹络,老兵清晰记得那是1967年8月12日。他和战友们乘卡车抵达山顶时,浓云缭绕、寒风瑟瑟,除了漫山乱石和简单挖过的地基,一无所有、寸草不生……
“架设雷达!尽快担负战备值班!”
只有一个念头,官兵迅速清理乱石,架设装备。山顶狂风肆虐,得用三角钢钎固定防风绳,而坚硬如铁的冻土层,大榔头砸下去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印子。高原反应袭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儿砸三五下就头疼脑涨、浑身无力。大家便排队轮番上阵,硬是将钢钎一寸寸打进千年冻土,也迎来了5374米海拔的第一夜。
这是亘古无人住宿的生命禁地啊!
天当房地当床,狂风云雾当幔帐。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氧气更加稀薄,官兵露天蜷缩在睡袋中,又累又困,可刚要入眠便因缺氧憋醒,再迷糊又憋醒……
辗转难入眠,起坐待天明。天边刚透出一丝黛青,官兵们便提着工具冲上阵地。雷达天线在雪域之巅屹立起来,雷达电波穿透云雾连续上传,官兵嘴唇黑紫渗血,双眸血丝交错,如暗夜熹微初露,如天际霞光初现……
“最高的眼睛”,从此时刻巡视雪域碧空,担负起对空警戒侦察和军民航飞机引导的重任。
掐指算算,我夜宿甘巴拉,距那时已过去40载。时光移转,条件变迁,官兵住上阳光房,雷达戴上防风罩,氧气设施上阵地,但空气中氧因子依然悭吝,因而,甘巴拉的夜依然难熬。
“自然条件无法改变,我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干什么都背着氧气吧?”那夜,耳畔回荡着甘巴拉老兵轻松的反诘,看着制氧机立在我床边魅惑地冷笑,我拼命忍着不吸。
夜更深。我躺下身想快睡会儿,刚要入眠,便被憋醒,索性披着大衣靠在床头……平生第一次觉得表针慢过蜗牛爬行,脑海里浮现出将生命留在甘巴拉阵地的贵州遵义兵许正兵。
入伍后第一次上阵地,他高原反应强烈住进医院,出院后,连队干部要他留在山下休整点,他坚定地说:“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山,操纵什么呀?”
再次上山,他高原反应依然强烈,头疼呕吐,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值班干部要他跟水车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说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扛过去就没事了!”
谁料想,这个喜欢弹吉他的兵躺下后,就再也没能爬起来。高原肺水肿,将他的年龄永远定格在18岁,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89年1月13日的雪夜。
夜宿阵地第3年,我又上阵地采访。雷达站第22任站长孔维同担负阵地总值班。这名云南汉子双目炯炯却血丝交错。原来,他感冒刚好,喘气不顺,夜里只能把枕头垫高,靠着打个盹。交谈间,他讲起我夜宿阵地前一年阳春的一个狂风夜。
广东兵张海光得了重感冒,突然神志不清。孔维同边给团里打电话,边让官兵抬来制氧机给小张吸氧,想尽办法仍无济于事。天渐暗,小张身体渐凉,战友们静静围拢床边,生怕他彻底睡去。
孔维同心急如焚,站在寒风嚎叫的山口等车,泪水顺着脸庞流淌:“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作为领导、兄长,怎么向他父母交待啊!”
凌晨,团长的车载着军医接上张海光火速驰往医院。官兵们怔怔地望着车灯在盘山路199道弯弯上渐行渐远,担忧高悬在嗓子眼儿……
半个月后,张海光经抢救病愈出院。站里安排他回休整点调养身体,他含泪央求:“让我上阵地吧!我退伍前就这一个请求。”
那一千零一夜般长的夜啊!让甘巴拉的兵刻骨铭心,让张海光破茧成蝶。云端阵地那一夜,我也刻骨铭心。那日清晨起身攀向阵地最高处,只觉得肺闷欲炸,像戴了顶铅帽重得抬不起头……
我只在阵地上住了一夜,而甘巴拉官兵是建站数10年警戒引导军航民航飞机的年年岁岁、日日月月啊!
喘息间,我看见雷达技师李金山、操纵员宋臣臣裹着皮大衣,全神贯注在雷达方舱开机试机。当时,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在阵地刚刚试运行3个月。
10年倏忽而过。如今,宋臣臣已成长为“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高原闻名的技术尖子,荣立了二等功,每次进藏看到这个笑容灿烂的山东小伙儿,我总会想到阵地上这一幕。
我伫立在阵地最高点,环顾圣湖羊卓雍错、冈底斯山脉和连绵起伏的喜马拉雅,使命感在胸中纵横激荡:险峻峭拔的甘巴拉,屏障似地把西藏分为前藏后藏,俨然新时代的“烽火台”。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战斗”。直到2012年8月1日,甘巴拉雷达站开启远程异地控制的崭新执勤模式,实现少人值守,我又上雪域,自豪弥漫于胸:云端阵地那一夜,我亲历了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载入史册的最初探索。
哨位下降1874米,休整点变为主控端担负战备值班,阵地作为从控端配合完善,阵地值班人数减少一半……与之交相辉映,新型战机高原试飞、全军高海拔高寒地区联合实兵演习等一项项出色保障,被新一代甘巴拉人续写上了招展的英雄旗帜。
“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标准更高”“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阵地那一夜,在我断裂的思维中日渐清晰,定格为极地雷达兵始终不变的军魂,照亮我精神的前程。
夜深人静时,思念总成痴。仰望无垠星空,又有祈愿在心中:甘巴拉,无人值守不是梦。云端阵地,难寐长夜不再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