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敬礼,“人工天河”

2017-09-11 09:47:20 网络

这是一个让人开阔眼界、补充能量的绝佳之处。这更是一个令人震撼振奋、启迪思维、净化灵魂的地方。当我们爬过几道山梁,登到山腰一个垭口时,一座硕大路牌,突然出现在拐弯处。路牌正中是一幅如诗如画的地图,上面赫然写有六个大字——“红旗渠全景图”,不由得驻足。

图中最亮丽显眼的是一条水渠在巍巍太行的腰间,左拐右弯出没于崇山峻岭之中,凡是可见的身段,多在悬崖峭壁的边沿,隐身之处依稀可见,有的在山背面,有的为巨石遮挡,但更多的是钻入长短不一的山洞,如同彩带,束在了高低胖瘦不等的一群巨人腰上,使群山突现生机与活力,更为壮美,更加动人。“人工天河”,名不虚传。

我们沿着“天河”崖边的小路缓步前行,热情洋溢的当地向导不停地给我们讲述:这个工程有多大?主渠道全长七十多公里,加上支渠、斗渠,总长一千五百公里,削平了一千两百五十个山头,架设一百五十多个渡槽,凿通两百多个隧洞,修建各类建筑体一万两千多座……这个工程有多难?工地多在深山悬崖上、险滩峡谷中、贫瘠山区内。开工于1960年,正逢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无钱、无粮、无技术,资金多为县乡自筹,每人每天半斤原粮,技术靠自创、自造、自力更生。七万多人,奋斗了十年,有八十一名同志挥洒热血于工地,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个工程有何收效?形成有效灌溉面积五十四万亩,解决了六十七万人口的吃水、用水问题,至今仍然是林县人民的重要水源、“生命保障”。更为可贵的,是形成了一笔千金难买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我们沿着“天河”,走绝壁、临断崖、过渡槽、钻山洞,凡是眼看的、手摸的、脚踏的地方,无处不是开拓者们用粗糙的双手、简陋的工具,刀劈斧凿留下的业绩。此时此刻这些坚硬的山石和人工构筑物,已渐渐活了起来,生机盎然、让人起敬。在峭壁断崖处,仰望蓝天白云下起伏的山岭,如龙盘旋,如海起浪。俯看渠水,汩汩流淌,时有微波起伏,水声吟唱。在我眼中,他们不仅仅是漳河水,也伴有开拓者们的汗水,伴着他们的卓绝付出。正是后者造就了渠水绕山跨谷不停行进的壮美景象。在我耳边,渠水吟唱声,仿佛夹杂有号子声、斧凿声、喘气声。正是在这声音的带动下,才有后来的赞叹和欢笑声。

沿着“天河”行进,我的思绪也时起时伏,时远时近,一度飞出了太行东麓。

首先落在了山的西边。在那里,也有一处可与“红旗渠”媲美的去处。锡崖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著名的王莽岭南端,是河南与山西交界之处。这里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人民,同样是自力更生,从1962年开始凿石挖山,修建通向外界的“出路”,几经失败,直到1991年,历时近三十年,建成了全长近八公里的锡崖路。其中隧道就达一千二百米,是以自上而下人工掏洞的方式,从山谷中盘旋而下。外边是悬崖,里面是一圈又一圈的隧道。因此被人称为“挂壁路”。

思绪离此远行,又落脚于贵州省遵义市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那里也有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涉三道险崖”、全长七点二公里的水渠。那是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带领下,近四十年挖山不止,历尽艰难修建而成,被称为“解困之渠”“志气之渠”“发家之渠”。当地群众则称之为“大发渠”。

思绪又飞往湖北恩施的巴东地区,这里也有一条人工“绝壁天河”,总长度二十八公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东人民在“无进场公路、无交通车辆、无机械设备、无通信器材”的条件下,靠铁锤、钢钎、挖锄和簸箕等简陋工具,从难以攀爬的山岭中开凿的。有上万人参与施工,历时十年,至今仍具有灌溉、饮用、防洪、发电等功能。

巡视当代中国的大地,大大小小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难以想象变成现实”的事,何止这些?他们的出现,来自于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发群众之智、集群众之力、解群众之需,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着这些事业的成败。

伴着身边的水流,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不停地追索其“源头”,追寻其“尽头”。我想起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有开凿于西汉的“坎儿井”,是一个利用水平隧洞引导地下潜流,实现地表自流的宏伟而又极其精巧的暗渠工程,解决了大片地区干旱缺水困难,有不少至今仍在发挥效用;我想起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灌溉便利,日益富庶,被称为“天府之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中华民族展现出的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苦干精神和包容守护的团结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红旗渠精神”则是新时期中华优秀文化发出的新芽,结出的硕果。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敬礼,“人工天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