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到塞罕坝,来看看我们的树

2017-09-29 09:27:33 网络

到塞罕坝,来看看我们的树

草原与林海的童话 隋明照 摄

这大概是世界上距离大自然最近的城——红砖红瓦的平房,就坐落在草地的边儿上,草地的不远处,就是浩荡的松树林。我和母亲看着草地上悠闲漫步的马儿,坐在饭馆里,等莜面窝子。

饭店的生意很好,几乎座无虚席。我和母亲坐在靠窗的一张四人条桌边,对面的两位客人用完餐后离开了,很快又来了一对老夫妻,看上去有70多岁,双双满头银发。

两位老人点了单,坐在那里等候。老先生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纸片,问我们:“向你们打听一下,可知道这个地方怎么去呢?”我们看纸条,上面写着3个字:燕子窑。

我和母亲惊讶地对望了一下!

“你们去那里干什么?”母亲问道。

“去看看我们的树……”我们又是一惊!

“那,你就跟我们走吧,我们也去那里,顺路!”母亲说。

饭后,我们带两位老人,一同朝那个叫燕子窑的地方驶去。车很快进入塞罕坝林区,这里是林的海洋,林深似海,车行在这里,如潜艇在海里潜行。

两位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是从山东来的,大学读的是林学专业,毕业就来到塞罕坝,在这里垦荒造林,一待就是30年。退休后,他们到孩子们工作的城市生活,可他们时刻想念塞罕坝,想念在这里栽的树,所以一定要回来看看

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一个小山坡下,坡下是一片低洼的草地,四边是无际的落叶松林。

“到了,就是这儿!”车还没有停稳,老人就激动地大声喊起来。

两位老人下车就奔那个小山走去,山坡脚下,有一眼水泉,一脉细水,从那里汩汩地涌流着。这个时候,我竟然看到,老先生的眼窝里一下涌出泪来,他也不避讳,用手抹了一下脸,“当年,我们就用这水煮饭吃……”

阳光在树木间斑斑点点地筛落下来,如波涛般漾起的松枝,清楚地记录下风的脚步。老人走进树林,一棵棵摩挲着大树,就像拍打着孩子的肩膀,那么亲切,那么激动!

老人健步往林子的远处走。我说:“老人家,别走远!”老人笑了,说:“孩子,你是怕我走到深处,迷了路吧?告诉你吧,这里的哪一片松林,都像我的手掌,我闭着眼睛,都能够从林子的这一边走到林子的那一边!”

老人在松林里走着,那样子生怕时间短,看不够。他边看边拍照、录像,他录下松树的雄姿,录下林子里的鸟叫声。他说回去要制作成光盘,送给亲戚朋友,他自己也能够天天看到这里的松树,听到这里鸟叫的声音了。

妈妈问老人:“还记得当年在这里栽树的民工吗?”

老人说:“记得,记得。”他告诉我们,当时林场的技术人员和林业工人分片带领民工植树,他就在这里同塞罕坝坝下的民工们一起,在这里整地造林,这方圆几十里的树木都是他和民工们,一棵一棵栽下的。这里寒冷风高,有时风把小树苗刮跑了,或者旱死了,或者冻死了,就要一遍遍地补植,有的时候一个树坑里要栽好几次,才能够长出一棵小树来。

而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便是曾经到塞罕坝参与植树的民工之一。姥爷年轻的时候,有10多年的岁月,除了大雪封山的寒冬外,春夏秋3个季节,一直都在坝上,在一个叫燕子窑的地方刨坑栽树。夏秋时节,他们在苍茫的荒草滩上,一镐头一镐头地刨出整齐的树坑,春天,他们把筷子高的小松树苗栽进树坑里。姥爷曾说,刨树坑的活并不轻松,荒漠里的草盘根错节,常常抡圆了胳膊一镐头下去,也挖不了一寸深。每年他们都要用掉两三把铁镐、磨坏四五双胶皮底子鞋。塞罕坝海拔高,气候寒冷,冬季时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几十度,因此,不少塞罕坝造林人,都有或轻或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母亲曾说,姥爷在患重病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定要家人带他到坝上来看看他栽的树,否则,他永不瞑目。家人只好用马车把姥爷拉到塞罕坝,来到叫燕子窑的地方走了一圈。与松树生离死别,姥爷泪如雨下,他告诉母亲和舅舅,什么时候想他了,就到这里来找他,在这里,每一棵树下都有他的脚印。

今年是姥爷去世30周年,妈妈带我来,就是要看看姥爷栽的树,找找姥爷的脚印。

夕阳游动在山岗了,我们不得不出山,往回赶路了,可是我的母亲,还有那对老夫妻,还在林子里依依不舍地慢走。

母亲在寻找姥爷的脚印!

两位老人在寻找他们年轻时的脚印,在回望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是姥爷和成百上千的民工们的脚印,是像两位老人这样的技术人员和林业工人们的脚印,在这茫茫荒滩上开辟出了林的海洋!

我感念这次在塞罕坝的寻找和行走,这让我在浩大的现场,接受了一次最直接最切近的教育。塞罕坝300多年前曾因林茂草丰,被列为清代皇家猎苑。后来树木被砍伐殆尽,这里变成了荒山沙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塞罕坝建国营机械林场,几十年里,来自祖国各地的林业工人,同当地人民一起,以愚公移山一样的豪迈气概,在这里整地造林,固沙保水,栽植了百万亩松树,使这里成为浩瀚的林海,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护卫首都天蓝水清的绿色屏障,成为引滦入津的滦河水的发源地,成为众多游客和摄影家们心中美的天堂。

塞罕坝展现给人们无边的大美——碧水蓝天的美,林海高山的美,可人们很难看到那林海后边隐藏的大美,那是我的姥爷,还有林业工人们,以天当被、以地当床,以最艰苦的劳动,让荒滩变成绿洲的精神的大美,那是凭借毅力和信念,把梦幻变成现实的大美!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