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空山叶落静无声

2017-09-30 10:24:45 网络

唐代诗人皎然留有一诗《秋晚宿破山寺》:“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你瞧,秋风一拂,空山里飘满了落叶,再有古寺残灯照在石壁间的禅境衬托,一下子把人引入一个凄清宁谧的神秘境界里。他这份感慨,是由落叶引起的。我也曾体验过这般境遇,是在故乡的阿拉担山寺里。那年我六岁,陪父亲去那里。时在中秋,有一天夜里,秋风来得声势浩荡,寺外高大的山榆,叶落纷纷,一时间把高高的台阶给掩埋了。小喇嘛出得山门去打扫落叶,我也来帮忙。他一边扫落叶,一边在嘴里念念有词:“宝日罕,宝日罕!”好像心有悲怜的样子。我问他,为谁在念经?他说,为落叶。我扑哧一声笑出了声,他无奈地看我一眼,不再说什么,继续弯腰轻扫落叶。现在才明白,那时仅大我几岁的他,已有了慈悲之心,心怀天地万物了。而我,仍是一个不懂事理的愣头小子。

那晚的情景,与皎然所遇情景十分相近,只是感触不同。他的感触是悲怜的、智性的,而我的则是不自觉的、野性的。当然,唐朝的落叶,与我所遇定然是不同的,秋风也非现在的秋风。落叶年年有,秋风也年年吹,所不同的是物换星移,所含内容也截然不同了。唐朝的落叶虽败,却留在皎然的诗行里。唐朝的秋风虽逝,也在皎然的吟哦里留有余声。这便是诗歌的可贵之处。

今晨,在楼下河边散步,突遇一阵强劲秋风迎面拂来。头顶树叶纷纷地飞落,落得突兀,使我惊悚不已。这是今秋第一场落叶,颜色基本还是绿的,按理不该落,然而它们落了。是节令不待人,还是有些什么特殊原因所致,就不得而知了。落叶,在水面上漂着,在草丛间抖动着,在车轮下翻滚着,在作最后的告别。抬头望去,树上的叶子仍很茂密,好像不缺少几片似的。人言秋风似剪刀,把叶子一拨一拨地剪了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为止,名曰:晚秋。叶落,也是有先有后的,不是一阵风就全然败去。为何如斯?说不清楚,这是自然界自家的秘密,植物学家的解释也未必很准确。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尽的书,读懂读不懂,就看你的心智和眼力了。这需要由浅层思考潜入深层思考的思辨过程。

节令这个东西,神秘得很。植物的生与死、开与败,均由它来操纵,仿佛世间万物,无一不在它的把握之中,也无一不在它的循环往复之中。叶落,非消失,只是一种转换。谁敢断定,皎然所看见的唐朝那一片落叶,就一定不在今天的落叶之中呢?形态一定是变了,然而性质不会变,在循环往复之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说过,人之悲秋是由落叶引起的。因为人的生存时光太过短暂,看不到事物循环的漫长过程。基于此,就产生了醉生梦死的享乐思维。今朝有酒今朝醉,便成了口头禅。一个人,由青春到年老,由生到死,也像树叶,都是有自然之规可循的。然而,人往往不像叶子,该绿时就绿,该黄时就黄,顺从自然,循环于永恒之中。人,是逆时光而动的动物。总想炼出长生不老药,活出个千岁万岁的光景来。然而,从古至今,我还没有见一个活过千年万年的人。如斯,梦境就会破灭,就去逆天而行,就去胡作非为,变得人非人。就此可看出,人与落叶之间的明显差别。落叶,总是显得安静而高贵,善于知时而退。而人,有时却显得贪婪而猥琐,不能享受漫长时光,就来挥霍时光,糟踏时光。

落叶则不然。就眼前的这一片落叶而言,它们的青春期,是那样纯粹、那样生机勃勃。它们一出生,就把一个春字举在头顶,而且为之日夜守候在高高的枝头。作为生命象征,与万物同享生命之快乐,这就是它生存的全部意义。然而,从春到夏、到秋,只两步之遥,生命可谓短暂。可是谁见过,守在枝头的叶子,曾有过片刻的游离?直至秋风萧索,才开始打理行囊,有序地告别枝头,隐入另一个生命境界里。

在自然界,每一片叶子,不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张力,更富有利他精神。一片叶子,从生到萎,纯粹是为着利他的。然而我们总是视而不见,不把它放在心上。无论在叶下躲避暴雨,抑或去躲避艳阳之炙烤,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感之处。这种淡漠,近于冷血。因此说,人类有时所缺少的,恰恰是对万物的感恩之情。万物之灵,这个雅号是我们自己封的。究竟配不配,该打一个问号。

更使我们汗颜的是,那些小小的叶子,却显得那样大度,从不计较人类这种冷血之态,依然故我,利他不改。当它们被无情风雨击打时,虽有些悲壮,却显得大气。被害虫侵扰时,也显得安之若素,保持着生命常态,不抱怨亦不呻吟。尤其它们面对败落时的那一种坦荡与内敛,不能不使我们扪心自问,深刻反思。

此刻,河边景区的音箱里,正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似是专为落叶壮行的。落叶,依旧纷纷扬扬。我心生胆怯,不敢举步,唯恐踩疼了什么。也觉着自己的五脏六腑,正在被什么掏空,继而接近于升华中的落叶,而非一具皮囊了。(查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