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传奇的起点

2017-10-25 10:48:44 网络

他出生在江西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井冈山”,周总理曾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他的骨灰,他还有着“佛光将军”的称号。

他领导着一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军队:长期坚持战斗在艰苦的豫皖苏地区,作风勇猛顽强,还战斗万余里,直到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为和平解放西藏立下不朽的功勋。

很多人应该已经知道了:他就是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这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

这支军队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在河南省鹿邑县西南的吴台庙正式成立,这里后来划归郸城县管辖。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周口人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从网上看到“二○一七年全国十八军子弟寻访旧址活动”,才知道他们拟定前往郸城县吴台庙缅怀前辈丰功伟绩,继承发扬十八军、老西藏革命精神。

不管是鹿邑还是郸城,都属于河南周口,都是充满传奇的地方:鹿邑是我国古代伟大圣哲老子的故里,郸城之名也是由“丹成”二字演变而来,据说是太上老君炼丹成功的地方。老子的神奇,当然不仅是神话世界里的太上老君,现实中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两千五百年来更是让古今中外的人仰望。郸城还是鬼谷子王禅的故里,“鬼谷渺渺”,这位老子的弟子、兵法集大成者,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这么多传奇,促使我踏上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去寻找一个传奇的起点。

不久前,我两次拜谒吴台庙。

第一次,出发在蒙蒙细雨之中。坐在车上打开车窗,感受初秋的清爽。行走在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让思绪随着细雨穿越时空,飘飞在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年代,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郸城县北部距县城十六公里的一个叫吴台的小镇。

据说,吴台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集镇,吴台庙就在吴台集十字街口西北角。在拥挤的人流车流之中,车行很慢,突然,大街北侧“吴台大庙”四个烫金大字跃进眼帘。

下车,从并不宽敞的大门走进去,眼前却一片宽敞。院内地势周围洼、中间高,正中的大殿红墙碧瓦、飞檐立柱,两侧松柏常青,焚香炉内青烟袅袅。恰逢庙里在举行开光仪式,人很多,感受到善男信女的热忱,却难寻一支军队曾在此成立的旧迹。

先了解一下脚下的这片土地吧,有关吴台庙的历史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此地原有九个小村,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北伐中原至此,命建五座庙宇,从此合为一村,称五台庙,因孙权为吴主,亦称吴台庙。

随着岁月的流逝,庙宇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如今仅存其中一座天帝大殿还算完好,重新的修缮掩住了岁月带给它的遍体鳞伤。

第一次寻访,时间太过匆促,总觉得有许多历史没有来得及触摸和感知,于是时隔一天,我再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位八十九岁的老人杨乃奇,他的家就在吴台庙附近。

我指着网上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照片,问老人:“您见过他吗?”

老人仔细看了良久,说:“看这脸面头儿,见过,不过当时穿戴不是这样的,是灰色的,看他穿着干部服,别人见着他都打敬礼,知道他是部队的头儿。我们在庙后院打了半个多月的绳子,当时一起打绳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我找来的,他俩去世了。”

杨乃奇老人的听力有些弱,几乎是在喊着和他对话,但说起往事,他思维很清晰。虽说我们之间的对话很吃力,但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询问和刨根问底,还是大致还原了杨乃奇老人和十八军之间的交集。

那是一九四九年二月的一天,一位年轻军人站在杨乃奇家大门外很礼貌地喊:“老乡,家里有人吗?”当时二十一岁的杨乃奇正在家里和妻子照顾一岁多的孩子,从屋里出来,问:“有事吗?”老人还特地强调说:“部队在庙里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来不打扰老百姓,如果有事,都是站大门外很礼貌地喊人。”

年轻军人问他会不会剥麻、打绳,说可以管饭吃。杨乃奇连忙说“会”,年轻军人又问,可不可以帮忙再找两个人,他立即找来两个朋友。“当时俺仨玩得好,又都会打绳,真是巧了。”

当时刚过完年不久,天气很冷,杨乃奇也只是耍筒子(光着身子)穿了一件破旧的大襟棉袄,一个大腰棉裤用带子绑着。

“因为当时在家里吃不饱,在这里有饭吃,能省家里三顿饭,俺仨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庙里了。这个院子东西廊房有七十多间,住着二三百当兵的。大早起他们就起来跑步、练拳、练刺刀。”杨乃奇说,“在这里随便吃,红高粱面馍,杂面糊涂(粥),大锅的萝卜白菜。咱吃哩多,干活也多,从早干到晚,麻绳三丈长一根,俺仨人一天剥麻打绳能弄怪好一堆哩!”

“你们部队要人不要?”一天,见到请自己打绳的年轻军人,杨乃奇想争取一个追随部队的机会。

“不知道呀!老乡,这绳打得不赖,又粗又结实。恁仨干活真麻利,明天不用打了,够用了。”年轻军人说得很家常。

“我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谁知道他们是要走了呢,第二天起床来到庙里一看,把门(站岗)的没有了,房子里都空了。说实在哩,当时我这心里就像是失去亲人一样空落落的不是滋味儿。”杨乃奇边摇头边回忆,“后来听说部队南下了,我就琢磨着我们打的绳子应该是渡江绑筏子用的,心里骄傲着哩!到现在想起来,还是遗憾没能跟着部队走啊。”

老人说得不错,十八军的确在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一日从鹿邑出发,参加了渡江战役,之后,战斗万余里,直至为和平解放西藏立下赫赫战功。

一九五二年二月西藏军区在拉萨成立,三月十七日第十八军改为西藏军区,番号即行撤销,司令员由张国华担任。一九五五年九月,中央军委授予张国华中将军衔。至此,人们开始称张国华为“佛光将军”。

他能征善战,是军政兼优的干才,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领,自然无愧“将军”之誉。看到“佛光”二字,突然灵光一闪: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又何尝不是“普度众生”?

在将军身上,“大丈夫当以国事为重”的理念让人动容。就在进军西藏、大军将行之际,在一次动员大会上,警卫员几次通知他:三岁的女儿小难病重,不停地喊爸爸。但他却抽不出身去看看,直到晚上稍有一点空儿赶往医院,女儿小难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张国华将军的小女儿张小康说:“十八军的叔叔阿姨说,小难是我们十八军进藏第一个牺牲的生命。姐姐幼小生命的离去,是我们家的不幸,也是当年这支英雄部队无数家庭的缩影。”

张小康著有《雪域长歌》一书,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艰难历程。

知道了十八军在吴台庙成立,知道了张国华被称为“佛光将军”,看到张小康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地方,感觉很特别。她说,北京万寿寺一个大庙改成的幼儿园,就是她幼时的家,老师说她的爸爸妈妈在西藏。每逢周末,两三岁的她看着小朋友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就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望着庙堂顶上高高的木头椽子,就哭,哭到累,哭到睡着。

回忆起幼年的经历,张小康不无心酸,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她说:“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自己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永生永存,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我们是直接接触过他们的一代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们,让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是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历史应该记住他们,那些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宁可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人们!那些书写不朽篇章的人们!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日子: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组建的日子。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地方:河南周口的吴台庙,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组建的地方。

我们应该记住,豫东大平原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曾经孕育过老子和鬼谷子,也曾经孕育过一个传奇的起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