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留下对北京的一片思念

2017-10-29 10:01:05 网络

留下对北京的一片思念

【白立鼐本人也是多产的画家,在他留下的相当数量的画作中,老北京是他最喜爱的题材。】

北京即将解放前夕,1949年1月9日下午3点45分,天坛附近的临时机场,一架“中国航空公司”的军用飞机载着40多个旅客,飞向青岛,继而继续飞行,于当晚到达上海。

机上的旅客中,有一位年近半百的奥地利修士方济格·布菇克内尔,中文名字是白立鼐。他于1891年12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23年,他以传教士身份,受教会派往中国,先在山东教会办的学校教书(教欧洲文学、阅读、数学和绘画)。1933年派往北京辅仁大学,任德语讲师、美术讲师和西洋画组主任,直到1949年离开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6年!白立鼐此后再也没有回到中国,1985年他以93岁高龄辞世,然而他对中国,特别是对北京始终是一往情深。作为一位画家,他除了通过教学,培养了一批以西洋技法从事绘画的中国画家群,还留下了大量北京风景画以及以北京市井风情与人物的风俗画,为研究北京的历史与社会变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视觉资料。

《别了,北平》([奥]雷立柏编注,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是一本简要地介绍白立鼐生平,但主要篇幅是集中荟萃他的画作的图册。作者在序中指出:“他在中国生活26年之久(1923~1949),曾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16年,并在该校培养了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他曾教很多中国学生现代的绘画、透视画法、西洋艺术理论和西方艺术史。他因北京天主教画派而闻名于世,因为他是陈缘督、陆鸿年和王肃达的导师和朋友。他促成了北京天主教画派的建立并在很多方面帮助或影响了中国的年轻画家。”

白立鼐本人也是多产的画家,在他留下的相当数量的画作中,老北京是他最喜爱的题材,不论是巍峨的紫禁城、庄严的寺庙,还是幽静的小胡同,护城河的芦苇丛,无不倾注了一个外国人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由衷的喜爱和陶醉其中的感情。《别了,北平》后半部分收有白立鼐的素描画、水彩画、人像、动物和静物画共有117幅,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画家的技法与画风。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当年一些旅居中国的外籍人士用照相机为老北京留下了珍贵的摄影作品一样,白立鼐是用热烈的色彩和明快的线条勾画出老北京的多姿多彩:他画笔下的高耸云天的城门楼子,西郊香山的巍巍峰峦和山麓的古碉楼,从景山之巅俯瞰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什刹海附近典雅庄重的钟楼与鼓楼,以及静穆的北海公园的白塔,无不体现了画家对老北京的古典风格和悠久历史的崇敬之心。但是,他的更多的作品却是捕捉了老北京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社会风情,不论是一座简朴的中国式宅院的门楼,一个水井台子上缠绕着绳子和吊桶的辘轳,一条静悄悄的小胡同,或是护城河边的渔民之家,干活儿的工人和拉洋车的车夫,这些市井风景经他的画笔“定格”于画作之中。随着时光流驶也必然淀积为历史画片,有些已经消失,如辅仁大学校园内的一些建筑、东直门内俄罗斯使馆内的东正教教堂等,如今只能从画作中窥见它们的倩影了。

很有趣的是,“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所设美术系,系主任是著名国画家、清皇族溥雪斋,教员中还有另一位溥心畲,是他的兄弟,他们都是中国传统的国画大师。而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白立鼐却能够发挥他的专长,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美术的理论和历史,传授西洋画法,此外他还协助制定通用美术术语,如“透视”“视角”“解剖学”“比例”“立体感”等,对辅仁大学新画派的形成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书中介绍,白立鼐与国画大师齐白石关系很好,此外,在辅仁大学的教员中有大画家、书法家启功和作家台静农,这些都是有待发掘的。

作为一部传记,《别了,北平》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过于简略,比如白立鼐本人是在哪里学习美术的,师从何人?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对于北京天主教画派的介绍也是蜻蜓点水。又如辅仁大学的情况,也失之疏漏。对于传主来说,辅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时间并不久远,搜集资料,寻访知情者并不太困难,但这方面的介绍很难令人满意。当然,也许作者另有考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白立鼐的画作留下了他对老北京的一片思念,何尝不也是给我们留下了对老北京的无限思念呢?毕竟,岁月沧桑,老北京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