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彩云之南、澜沧江西岸,有一个充满诗意、歌声回荡的地方,她一直很骄傲,骄傲这片土地诗意地栖居在婀娜多姿的彩云间;她一直很自豪,自豪这片土地有风光秀美、奇崛妖娆的山川,她依偎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边,她是拉祜族同胞的故乡,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澜沧。
美丽澜沧,拉祜之根。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拉祜、哈尼、布朗、景颇、彝、傣、佤、回八个世居少数民族。这里的拉祜族人口占中国拉祜族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如今,世界各地的拉祜族都认同澜沧县是拉祜祖先——扎迪和娜迪的诞生地,是拉祜族同宗同祖同文化的发源地。
如果说澜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标本”,那么,拉祜族就是放歌澜沧边的百灵鸟。走进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拉祜族村寨,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在拉祜人心里,自然万物皆有灵,山水树木都是歌。他们的歌声犹如意境深邃的赞美诗,或怀念先人,或歌颂生活;或悠扬绵长,或欢快激昂。拉祜人放歌生活歌唱幸福、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和谐共处,带给你纵横天地、酣畅淋漓的感动。
老达保依山傍水,至今依然保存着传统的栏杆式建筑,廊棚逶迤,美人蕉优雅伫立。村口的石板路两旁,身穿盛装的男女老少排成长龙,他们挎着吉他载歌载舞,拉祜人的热情淳朴,如味醇香甜的米酒,沁人心田,令人回味。
“牡帕密帕”在拉祜语中,是造天造地的意思。《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百科全书和说唱音乐的代表作。它点燃拉祜人的信仰之光,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岁月流淌,沧桑巨变。一些传统文化在不经意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将它们视为“根脉”瑰宝,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孜孜不倦地传承下去。在时光的河流里,让这些瑰宝慢慢浮现出来,向世人展示,唤起难忘的记忆,传承民族的根脉,回归生命的本质。七十四岁的李扎倮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在整个澜沧县为数不多的、能够完整演唱《牡帕密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造了新的拼音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牡帕密帕》濒临失传。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能够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大都在六十岁以上,且人数少之又少。
生存在莽莽群山、澜沧江边的拉祜人,从内心为拉祜族的祖辈先人、为自然恩赐发出赞叹。《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一部伟大天书,一幅历史画卷,更是一首吟唱在世代拉祜人心底的生命之歌。李扎倮说:“从小就喜欢我们拉祜族的《牡帕密帕》,我和哥哥李扎戈跟随村里的老艺人学了十多年,才能完整地演绎《牡帕密帕》。我们兄弟二人的演唱风格为大调式。一般为一人演唱,或一人演唱多人随唱,或一人演唱多人轮唱。”李扎戈、李扎倮兄弟是当地著名的芦笙艺人,掌握一百多套芦笙舞。不但继承了传统芦笙舞的跳法,而且还大胆创新,跳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拉祜族人亲切地称为“芦笙王子兄弟。”
当我问能否演唱一小段《牡帕密帕》时,李扎倮欣然同意。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开口吟唱,一拉开嗓门就知道他似乎为歌唱而生。那歌声洪亮清澈,时而悠远,时而很近,低音浑厚,高音嘹亮。他用声变化非常巧妙,音色刚柔把握自然。聆听着他对自然、对家园的吟唱,我知道这是拉祜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倾诉与怀感。
老达保的魂,是拉祜人的歌。寨子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脚踏泥土,手拿锄头,却天生能歌善舞。拉祜人有句俗话:“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他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寨子里的村民百分之八十都会弹奏吉他,老达保的歌声之所以唱响神州、飞出国门,皆因吉他。
说到吉他,我脑海里很快跳出一个“用一把吉他改变老达保历史的人”。他名叫李石开,站在我面前的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属兔,一九六三年生,今年五十四岁了。”说话间,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拉祜族汉子,将最早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达鼎盛、之后风靡世界的乐器吉他,带入了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名叫老达保的拉祜村寨。在这样一个边远偏僻闭塞的地方,看似根本不可能出现吉他的拉祜山寨,居然有一百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有人会弹吉他。我不禁想起澜沧县博物馆拉祜族馆员熊登奎,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拉祜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善于将看到听到知道的东西吸收融合,成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个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的拉祜族人,也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年轻时的李石开,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在弹吉他,他非常好奇,顿时被吉他“像流水声”一样圆润饱满、细腻美妙的声音迷住了。他向老师请教学习了一个月,便和妻子商量卖掉家里一头猪,进城买了一把吉他,摸摸口袋,只剩下六块钱……“那时候生活困难,日子过得很清贫,但只要能弹吉他能唱歌,比我能吃上肉还开心。”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竟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拉祜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吉他传播人”。老达保人也用一把吉他改写了村寨的历史。吉他相伴他们的生活,流淌出依稀弥漫的神秘旋音,书写着拉祜人新时代的传奇故事。
依偎在大山深处的老达保,寂静安宁。一阵优美的吉他声,将静默中沉睡的村寨唤醒,为山里的拉祜人家送来了最快乐的时光。李石开这个十二岁就会吹芦笙、十五岁学会吟唱《牡帕密帕》的年轻人,背着一把吉他,回到老达保,立刻吸引了乡亲们,在家乡引起不小的轰动。不久,寨子里就有了八把吉他,村民们跟着李石开学弹唱,妻子也迷上了这洋玩意儿,苦学一年,终于学会了弹吉他。李石开的大女儿李娜倮及两个儿子都学会了弹吉他,个个都是高手,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
李石开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用吉他告诉拉祜人,什么是现代音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寨里找他学吉他的已经有四十人,而如今,老达保村寨四百多人就有两百多把吉他。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父母传给儿女,丈夫传给妻子,哥哥姐姐传给弟弟妹妹……才有了今天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幕,男女老少身挎吉他,载歌载舞歌唱生活的动人场面。
创作是情感的升华,是激情的燃烧,是灵魂的融入。三十四岁的农家妇女李娜倮,是老达保的大明星。她自幼受到父亲李石开的影响酷爱音乐,十三岁就学会弹吉他,十六岁便会作词作曲。尽管她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凭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她用一双长满老茧粗糙的手,写出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优美歌曲。脍炙人口的《实在舍不得》就是她的得意之作。聆听这首歌,感动得让人潸然泪下,会将情感融入其中,歌声让你与拉祜人难舍难分。
老达保村寨,是李娜倮的根,也是她创作的灵魂。十五年前,她写成脍炙人口的《快乐拉祜》,四年前她带领村民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农民自发办起的演艺有限公司,出任副董事长,她是拉祜人的“百灵鸟”、党的十八大代表、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获全国扶贫攻坚奋进奖。在李娜倮的带领下,老达保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已达三百多首,其中李娜倮就创作了三十多首。李娜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领乡亲们一起欢快地唱歌,一起脱贫致富,用音乐实现小康梦想,用歌声唱出民族自信。如今李娜倮的梦想实现了,老达保村民的梦想实现了,她告诉我:“我家盖起了新房,还买了轿车,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村民们都和我家一样过上了好日子。”
记得二十六年前,也就是在“11·6”澜沧——耿马七点六级大地震之后的第三年,我第一次来到澜沧,来到一个叫战马坡的拉祜村采访,那时的拉祜人家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三个石头一口锅,全家人的财产不足一百元。而今天当我再次来到澜沧,走进老达保拉祜村寨,眼前的变化实在令人惊讶!身着盛装的拉祜村民,男女老少肩上都挎着一把吉他,边弹边唱边跳,平日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上台表演,他们就是最耀眼的明星……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亲身体验到边疆拉祜山寨浓郁的文化氛围,感受着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老达保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的舞台,不仅吹拉弹唱的大人们齐齐上阵,就连蹒跚学步的娃娃们也挎着小吉他登台表演。老达保人以拉祜人的纯朴热情真诚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台上台下互动,一片欢乐,这情景令人惊叹感动,这歌声打动心灵,让人流连忘返。多少离别愁绪、多少依依不舍,都融入拉祜山乡老达保人最爱唱的那首《实在舍不得》的歌声中。
今天,拉祜人要放开歌喉敞开胸怀,将许久的期待释放,把相逢的喜悦表达。一首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打猎歌》,用优美的古调吟唱拉祜人打猎劳作的生活。拉祜人热爱生活,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金灿灿的谷粒和沉甸甸的果实,《拉祜四季歌》将丰收的场景唱进心里。老达保全体村民登台演唱的《快乐拉祜》这首歌,是继《芦笙恋歌》之后在拉祜山乡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伴着拉祜人的身影上了中央电视台,并走出国门,让世人见证了勤劳勇敢、豁达乐观的拉祜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听山涧歌唱,看白云起舞。大自然是拉祜人心灵的栖息地。在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起伏着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山谷,这里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处处洋溢着素洁淳朴的气息。来到老达保山寨,只要精心会意,聆听老达保的歌声,就会领悟这歌声的力量来自于太阳、月亮、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一片天空。这歌声源自于拉祜人的生活细节,打猎捕鱼、播种收获,自然生态与民族风情,文化交流与心灵碰撞,拉祜人倾心于在穿越中寻找生命之美,在歌声中寻找幸福生活。
在我的心中,老达保是人间飘动的神话,从老达保飞出的歌声悠扬动听、欢快活泼,令人陶醉……
聆听拉祜人的歌声,无不为之倾倒,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震撼。这是赞美生命的动人之歌,是歌唱生活的幸福之歌,是讴歌时代的希望之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