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人们对花总是淡漠的,花在农村的地位远不如草。在北方农村常见的花,是果树的花,杏花、桃花、梨花等等,在春天一树芬芳,姹紫嫣红,装点得寂寞的乡村分外妖娆,热闹无比。多数村庄都种植着果园、杏园、桃园、梨园等,成行成排,花团锦簇。这些果园可是了不起,衍生了文化的渊薮,——孔子在杏园设坛讲学,刘关张在桃园结义,唐明皇李隆基在梨园创造了戏曲。我家植有许多棵枣树,到了春天,枣树开出了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的,比米兰稍大一些。枣花虽然不起眼,不像杏花桃花梨花那么热烈奔放,但味道香郁,很远就能闻到,故十分招蜂引蝶,整日嗡嗡嘤嘤的。我们那一带遍植枣树,所以,养蜂人特别多,酿的蜜就是枣花蜜。我的一个叔伯大哥养过蜂,送给过我们家两罐枣花蜜,齁甜特好吃。
还有一种花,是瓜蔬的花,更是纯粹为结果而开。如黄瓜、茄子、花生、西红柿、南瓜、山药等等,这些花毫无美艳之处,像朴素的村姑,淡淡的,素素的,蔫蔫的,一点都不招人。谁会注意茄子的花是什么样子?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这些瓜蔬的开花就像是分娩,更注重的是落花后的果实。如果说瓜蔬的花毫不起眼,那么庄稼的花就湮没不闻了。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庄稼自然都开花,它们给人类贡献的是赖以活命的粮食,它们从来不以花朵来招摇,低到尘埃里了。
乡野上有两种可作油料的花开得忒好,一是油菜花,金灿灿,黄橙橙,像一片燃烧的火焰,绚丽,浓烈,壮观,它以群体列阵的方式宣示着它独特的美丽。如果到了婺源,油菜花简直就是兵团级的大阅兵了,美艳不可方物,叫人惊心动魄。再是向日葵,也叫葵花,“长相”很是奇特,花盘奇大,周遭花瓣环绕,颜色也是温暖的黄色,且“朵朵葵花向太阳”,它的脸永远对着太阳笑,太阳在哪里它就转向哪里,故人们又叫它太阳花。葵花还给世界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天才画家,他的名字叫梵高。
还有一种花,可以当食材,就是槐花。槐花开在盛夏,洁白如雪,香气逼人。槐花可以直接嚼着吃,还可以与面掺搅在一起,做成“苦累”,蒸熟了,蘸着蒜汁吃,是一道开胃的美味。老家有许多槐树,摘槐花、吃槐花是小时候常干的事。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所幸我所生活的城市依然遍植槐树,使我对槐花的喜欢得以延续。几条街道都以“槐”命名,如槐北路,槐中路,槐安路,每到夏天槐花开到绚烂,空气中都弥漫着甜丝丝的味道,及至槐花纷纷飘落,路面上撒了一层,仿佛夏天下了雪。槐花虽然极为普通,却也装点了城市的美丽。
还有一种花,不得不说,就是棉花。花朵和果实同叫一个名字,且果实不是吃的,这恐怕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吧。棉花盛开在深秋,真是苍天悯人,天凉了,人们需要棉衣服了,棉花就开了,就收了。冀南平原是产棉区,待到深秋时节,朵朵棉花像天上的白云,在田野盛放。棉花给予人们的不是美丽,而是温暖,是实实在在的有用。清人马苏臣诗云:“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棉花》)棉花和粮食一样是农民不可或缺的东西,棉布、棉衣、棉被、棉絮等等,人们穿的用的,铺的盖的,纺花织布,农村长大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在母亲或奶奶嗡嗡嗡的纺车声里入眠的呢?
花在城市却是宝贝,完全成了审美的对象。几乎家家都会养花,阳台便是花的世界。米兰、昙花、文竹、串红等与一些绿色植物共同装扮着家园的美好。有院落和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可以种植一些名贵的花卉,像牡丹、芍药、菊花、君子兰等。花不仅属于物质,更属于精神。花是雅洁,是生机,是美好,是温馨,有花的日子,就会觉得世界是明媚的,敞亮的。花不仅装饰了我们的家园,更装饰了我们的心灵。
除了罂粟花被称为妖冶、邪恶之花外,花几乎就是美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人花互构,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梅兰竹菊”因其花品高洁被喻为“四君子”,允称花中极品。宋人林和靖喜欢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为“梅妻鹤子”,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传世佳句。楚大夫屈原喜欢兰花,将其视为君子的象征,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兰花,“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将其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兰节幽而独芳”。诗人陶渊明格外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人传诵,与他自然闲适、超然物外的人格理想相吻合。竹子虽然也开花,但世人看重的是它的躯干风骨,以清人郑板桥为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们养花,也是在养性,养气,养情,养精神,是一种品行与美好的相互贯注。
其实,花更多的属于女人。花是静态的女人,女人是动态的花。花和女人都是世界上美丽的事物。小的时候过年跟家长赶集,常听卖东西的在吆喝“闺女爱花,小子爱炮,老头儿稀罕新毡帽”,这是人的天性。古代诗歌中也常常把花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诸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等等,都是以花比喻女人的美丽。
“花”古时写作“华”,中华就是花的国度。有牡丹的雍容富贵,有梅花的坚韧风骨,有莲花的清白高洁,有菊花的淡然自若……这些花品凝结了文化传统,成为民族性格和精神的象征。
可以说,若没有花,中国文化定会黯然失色。唯愿中华之花无论历经多少风霜雪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