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文学 >

野果之王“吗摩”

2017-12-23 10:39:52 网络

小时候,在老家,很少有水果解馋。我这里说的,当然是特地种植的果子。我少年时代的家乡农民,最怕粮荒,故庄稼至上。即便地角垄坎自然长出棵把果树,也都怕挡了禾苗的阳光,咬起牙,一锄头挖掉了事。而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种得一两棵,就成了宝贝东西,一旦挂果,就扯“阎王刺”条把树干网住,戒备森严,百般提防我们这帮野孩子。那时,一年里能吃上几个水果,数都数得出来。

难得“家果”来吃,就吃野果好了,野果倒有的是。一年里,由春到秋,各种野花铺天盖地,然后,各种野果漫山遍野。一年里,吃了多少野果,数不清;吃得最多的,是刺梨果。在山地野果之中,刺梨算不上第一可口的,但它那带着扑鼻清香的酸甜味儿,可是独一无二。有点类似橙橘的微酸,而近于哪一种类型的甜味呢,却无法比拟说不上来。反正,很好吃,就很爱吃,一吃一个秋天。有时,已进寒冬,出去山野间,在叶尽枝秃的刺梨蓬深处,偶尔还会发现一两个剩果。那经霜过后的味道,更别有一番说不出的甘美。

春雨里,春阳里,燕子呢喃,柳绿草青。山地田间,庄稼人正忙着耕种,刺梨花也在山野水边竞相开放。一簇簇,一蓬蓬,开得放肆,红得热闹,或毗连如霞,或遥相呼应,在天地间自成一道风景。那大红、桃红、胭脂红还有雪白色的花儿,妩媚照眼,堪比罂粟,却不是罂粟花那种诡异的艳丽,是遍布山野的一种淳朴的鲜亮。当水田秧青、地垄苗壮之时,那朵朵鲜花也适时凋谢,开始结出满身毛刺的小青果。到了秋天,当山林泛紫,田野泛黄之际,一蓬蓬的刺梨灌丛,远远近近,如繁星灿烂,也亮出了与秋熟谷物一样的颜色。这季节,人们从地头田间归来,就常会带回很多黄亮饱满的刺梨。不过,我更喜欢和玩伴们“野”到刺梨蓬密集的地方去,挑选金黄个大的下手。刺梨的毛刺,看起扎眼,却并非那么扎手;小心摘下来用襟袖擦脱毛刺,露出光鲜黄爽的果皮;咬掉顶端的果蒂,掰开,中空如一只小罐儿,底部圆形的果核上,规则地附着几圈白米状的小种粒。通常,以种粒稀疏的刺梨果肉最为香甜可口;而种粒越多越密,果肉就越酸涩渣糙。味道最好的刺梨,恰恰不是“看相”最好的那种,往往是背阴处歪瓜裂枣式的丑果果。整个刺梨果最好吃的部位,是“罐”底的那一小团微微隆起的鹅绿色果核——想必精华都集中到那儿养种子了。

那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刺梨终会变由人工栽培,它自然生长,无所不在,人们只要走出家门,它就在眼前,在脚边,蓬蓬勃勃。

布依人把刺梨叫作“吗摩”,意为“罐果”,一如汉语将它的同科表亲金樱子俗称为“冰糖罐”,似更为贴切形象。后来,从书上得知,这种遍布于我国西南及两湖两广等多省、区的野果,通称刺梨,而各地的俗称别名一大串:茨梨、刺酸梨子、九头鸟、佛朗果、云果、刺莓果、木梨子、文先果、送春归等等。然而,曾多次在报章见到有人写作“刺藜”,殊觉奇怪,一查辞典,“藜”的解释是蒿类草本,与木本灌丛刺梨不搭界。更有甚者,新近某地推出一出布依歌舞剧,剧名就写为《刺藜花红》。赴京展演,颇获好评。一直想问明将“刺梨”写作“刺藜”的缘故,至今未能释然。其实,“刺梨”二字,早就出现在古人笔下;郑珍《巢经巢诗钞》中,就有“田评香稻久,路摘刺梨频”之句。刺梨,乃带刺之野果,与“藜”何干?

在我人近中年时,辗转到贵阳从业安家,儿时在秋天里扎手爽口大吃刺梨的滋味,便日渐成了遥远的记忆。当然,刺梨一直并未离我远去,比如,刺梨酒就时常相与。可笑我以前在乡间孤漏寡闻,至此方知:那满身带刺的野果,竟然名声那么大。其一,布依族古老的民间歌谣《好花红》。第一句就唱道:“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后经作曲家提炼升华,成为布依族经典歌曲,广为传唱,一度名动京华。其二,已故的原贵州农学院教授、科学家罗登义先生多年前曾宣称:“一个刺梨果的营养,相当于两个鸡蛋。”富含维C的刺梨,因此被誉为野果之王。继而,又有吴立夫及宋圃菊等专家研究发现,刺梨还具有防癌功能。于是,多年以来,在贵阳市周边及黔南、黔西南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刺梨种植,并研发各种刺梨产品。

现在,源自刺梨的副食品及饮料,多种多样,不少已成品牌。其中,刺梨酒之于黔地,传统酿造的历史已相当悠久。据《贵阳府志》(1850)载:“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新时期出版的《布依族简史》亦有述:花溪刺梨糯米酒,驰名中外,为清咸、同年间,青岩龙井、关口两寨的布依族首创。青岩刺梨酒是好,但慢说“首创”,在比这早得多的年代,公元1833年,清人吴嵩梁就在其《还任黔西》诗中云:“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那么,关于刺梨酒,是否还存在更早的蛛丝马迹?恐怕尚待稽考追索。

作者简介:罗吉万,男,布依族。贵州关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第二、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州省第一届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学政府奖,贵州省第二届文学创作奖。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