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真假伦勃朗

2017-01-17 22:12:38 

  19世纪晚期是欧洲伦勃朗仿作的生产高峰期。

 真假伦勃朗

图1:赝品,《伦勃朗之子提图斯》,约1880年,布面油画,美国底特律艺术馆

  2011年,美国底特律艺术馆(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举办了关于馆藏赝品的展览,其中一幅曾被认为是伦勃朗原作的《伦勃朗之子提图斯》(图1)格外引人注目。如果光从画面来分析的话,这是典型的伦勃朗中后期风格画作:强烈的明暗对比、潇洒自如的笔触、到位的人物表情刻画、统一的构图和块面结构,因此传统的风格学鉴定法很难辨别其真伪。艺术馆的科技保养部门在对画作进行科学检测的时候,发现这幅油画所使用的画布编织纹理过于细腻,这和伦勃朗时代的手工编织帆布有很大出入。于是,有关专家对其绘画材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材料都在19世纪晚期才出现,因此可以判定这是1880年代绘制的伪作。

 真假伦勃朗

图2:伦勃朗社交圈内的某位画家,《金盔男子像》,约1650年,布面油画,德国国家画廊

  事实上,伦勃朗的仿作在全世界有着相当大的保有量,很多仿作也曾以假乱真。比如,德国国家画廊典藏之作的《金盔男子像》(图2),就一直被认为是伦勃朗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更有艺术史家把画中的主人公推断为伦勃朗的兄弟。结果到了1980年代,同样在科学检测后,发现画像所用的敷彩的方法与同时期伦勃朗的手法有很大不同:人像面部过于阴暗;金盔所用的颜料过于厚重和明亮。通过与带有画家签名的、可被确认是伦勃朗原作的《盔甲男子像》(图3)对比就可以发现,伦勃朗虽然习惯较为戏剧性的明暗对比,但是他笔下的人物面部很少整个采用朦胧式的暗调子。

 真假伦勃朗

图3:伦勃朗,《盔甲男子像》(也许是亚历山大大帝像),1655年,布面油画,137.5 x 104.5 cm,格拉斯哥美术馆群藏

  由此,再对比底特律的那幅赝品《伦勃朗之子提图斯》就会发现,提图斯的面部表现和伦勃朗本人的手法并不吻合。

  一个有趣的新问题产生了:既然从风格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上面提及的两幅肖像画与伦勃朗的绘画习惯不符,那么之前那些专家们怎么会出现误判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老一辈的风格学专家都认为面部暗调子是伦勃朗某一时期的风格。而这种错误的风格学印象的出现,则与伦勃朗艺术大师地位的塑造历史息息相关。

  1、伦勃朗的造神运动

  伦勃朗(1606-1669)现在是无可争议的古典主义大师,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他在欧洲艺术史中的地位不过是二流艺术家。

 真假伦勃朗

图4:伦勃朗,《画架旁的自画像》,1660年,布面油画,111 x 90 cm, 卢浮宫

  法国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通过与意大利的频繁交流接触,继承了艺术的衣钵。特别是在与美第奇家族联姻之后,法国王室与艺术的联系更为紧密,成为欧洲艺术最重要的赞助人之一。路易十四年幼登基后不久,法国就成立了皇家艺术学院,是当时欧洲最为系统的艺术研究机构。之后,该研究院出现了崇尚古典造型平衡的“普桑派”与追求色彩戏剧性的“鲁本斯派”的对立。拉斐尔是当时学院派公认的顶级大师,其后才是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普桑、鲁本斯(1577-1640)等人。在法国,鲁本斯才是低地国家(后来的比利时和荷兰)的绘画大师,而伦勃朗作为他的晚辈,虽然曾在荷兰艺坛显赫一时,但由于晚年的穷困潦倒,其声名不过尔尔。约1671年,法国王室才购入一幅伦勃朗的画作《画架旁的自画像》(图4),到大革命前夕,法国王室共有8幅伦勃朗的画作,远远不及藏品中的同时代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数量。

 真假伦勃朗

图5:华托,《喜剧演员》,约1717-1719年,布面油画,184 x 149 cm, 卢浮宫

  路易十四时代的欧陆争霸主要是与荷兰作战,虽然荷兰当时处于黄金时代,海上军事实力很强,但毕竟国小民寡,常常处于劣势,被迫割地赔款。比如,法国鲁本斯派的代表,洛可可风格的奠基者华托(图5)就出身于割让给法国的原荷属城镇,被称为来自尼德兰的画家(或鲁本斯的同乡)。有趣的是,鲁本斯曾在意大利学习绘画,深受意大利各大画派的影响,甚至本人的签名也用意大利文,其独特的国际巴洛克风格(图6)很难被认为是纯北方或荷兰画风。倒是伦勃朗,一直坚持在本国创作,他的艺术赞助人也基本是荷兰的权贵,他的绘画对象和题材都来自荷兰,相对来说才是正宗的荷兰画派代表人物。但伦勃朗中后期理财不善,其经济靠山妻子病故,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历了破产以及画作和家产变卖,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并没有人把他当作大师看待。

真假伦勃朗 

图6:鲁本斯,《玛丽•美第奇抵达马赛》,约1622-1625年,布面油画,394 x 295 cm,卢浮宫

  法国大革命时期,皇家艺术学院的题材出现平民化倾向,于是本来并不突出的荷兰风俗画成了学院追捧的目标。随着拿破仑的扩张,低地国家为拿破仑征服,奉拿破仑兄弟路易·波拿巴为国王,更多的伦勃朗画作藉此进入向公民开放的卢浮宫博物馆。法国的画家和评论家们开始为伦勃朗著书立传,伦勃朗的画集以及“伦勃朗画派”(School of Rembrandt)这样的词眼才开始出现。19世纪初,伦勃朗在法国艺坛的排名已经仅次于拉斐尔、普桑和被誉为“法国的拉斐尔”的厄斯塔仕·勒叙克(Eustache Le Sueur),被认为是荷兰画派的重要奠基者。

  到了19世纪中期,伴随着1848年民族之春的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欧洲贵族体制得到了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当时的欧洲艺术史观。荷兰作为欧洲反抗封建专制的共和民族革命的先驱,成了理想国度的象征。而伦勃朗的民俗画、肖像、自画像以及大量的版画,在法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反对学院陈旧体制的艺术家们,则把伦勃朗当作不屈于权贵而穷困潦倒的英雄,伦勃朗的光影效果深深吸引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家们。伦勃朗被认为是创新的、自由的、离经叛道的、现实主义的画家。于是19世纪,伦勃朗在法国成了画家们炙手可热的模仿对象。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莫奈等艺术大师都曾绘制过数量相当可观的伦勃朗仿作。欧洲后辈艺术家会根据自己对伦勃朗的解读(或误读)而再创作,于是本来不是伦勃朗的技法,在那些仿作出现后,也被艺术鉴定家误认为是伦勃朗。19世纪晚期是欧洲伦勃朗仿作的生产高峰期。底特律的那幅赝品应该就是这一时期大量伦勃朗仿作中的一幅。

  伦勃朗留下的油画作品曾被统计有600幅,而现在去除大量的仿作后,估计不到300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