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
这部电影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即使你是00后,至少也应该听大人们说起过。片中的男主角雅克,自幼在海边长大,比起和同龄的男孩子一起嬉戏,他更爱一个人越过岩石,潜入那片他专属的海域,与海底的生物共处。海洋是雅克童年时的乐园,即使是在大海吞噬了父亲的生命之后,他仍然不改对大海的依恋之情。
成年的之后的雅克被发现有异于常人的生理特征,随着他潜水的深度不断的增加,他心跳的速度会逐渐的降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身体机能也变得和海洋生物类似。电影从这里就开始暗示男主角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社交圈,他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精灵,如同被他当做家人的海豚一样。
他热爱深海潜水胜过了一切,女友问他潜水时的感受,他说道,当你游到海底,那里的海水不再是蓝色,天空也只成为了记忆,你沉浸在寂静之中。这时会有美人鱼出现,她们会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如果你的爱够真诚够纯洁,她们就会和你在一起,然后永远把你带走。这恐怕是我见过的对海洋最深情的表白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雅克抛弃了世俗的生活和甜美的爱情,将自己融入了大海。我并不将男主角的死亡看做是电影的结局,反而我觉得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在这是一部描述人类对于海洋的热爱几乎达到了偏执和疯狂的程度的电影,海在电影里象征着人类心底最纯粹的梦想,同时也是生命的起源和终结。除去关于海的电影,海也是一个不断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元素。
杰里·尤斯曼
在PS合成技术如此普遍的今天,美国摄影师杰利·尤斯曼却坚持利用传统暗房技术,通过多架放大机将不同底片上的影像叠合在一张画面上,打造出一张张“纯手工”的蒙太奇式的摄影作品。尤斯曼将树木,河流,岩石,海洋等自然元素与一些完全不相干的静物和人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充满幻想的超现实世界。通过这些现实中看似无法存在的场景,尤斯曼表达出自己充满人文关怀的政治立场。
·杰里·尤斯曼,《无题》, 黑白银盐,1982年
·杰里·尤斯曼,《无题》,黑白银盐,1972年
例如,这幅创作于1972年的作品《无题》,尤斯曼将一群人在看海滩边看日出或者是日落的场景中地平线上的天空替换成了一棵像是原子弹爆炸后天空中所形成的裂变的形状的树。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向观众传达的也许是美国在二战中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对战败国造成的巨大伤害,而西方人民对此抱有的却是隔岸观火的心态,同时又或许表达的是大众对潜在的核战危机的漠然的态度。
哈里·卡拉汉
·哈里·卡拉汉,8x10英寸,黑白银盐,1953年
哈里卡拉汉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摄影训练,但他优雅内敛的摄影风格却为他的作品赢得了摄影炼金术的美名。在作品中卡拉汉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件简化到接近极致的程度,但正是这种极简的外观为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和梦幻的气质。
他很少谈论自己的作品,但他强调对于被拍摄物的感受,对此他曾说道:“一般而言我不会看到什么东西就拍摄,我总是喜欢走走看看。我会观察海滩,它们如此美丽,当这风景打动我时,我才开始拍摄。你也应该到海滩走走,你会发现它们非常动人,以至于你想溶入它们,或者你想把这种美和别人分享。”在这幅有海景的作品中,摄影师虽然将两个人物置于正中,但人物与画面中大面积的灰色的海洋相比,渺小到几乎都称不上是主体,空旷的海洋似乎就是人类存在的孤独的证明。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凯瑟林号移民船到达纽约港》,凹板蚀刻,1905年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被称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是因为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摄影模仿绘画的趋势,他认为摄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是绘画的附属品。摄影应该与绘画决裂,更多的表现被拍摄物的原本的个性。斯蒂格里茨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景,例如这幅《凯瑟林号移民船到达纽约港》忠实地再现了船上的移民在轮船刚刚靠岸的一瞬间的状态。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Liguiran Sea, Saviore》,明胶银盐照片,1993年
·杉本博司,《苏必利尔湖》,明胶银盐照片,2003年
相比于上面几位将海洋作为作品中的元素,杉本博司则是将海洋作为作品的主题创作了他著名的《海景》系列。 在一次登上富士山顶的时候,杉本博司突然得到了灵感,他发现实际上千百万年以来山峦和河流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巨大的。而唯一没有变化的,就只有大海。他想到“今人看到的一切是否与史前人类一样?”便以此开始了创作。
这一系列中,每幅作品的构图几乎都差不多,地平线将天空和海面一分为二。虽然每幅作品都有不同的命名,例如,北大西洋,布雷顿角、加勒比海,牙买加,但我们从照片中无法看到任何地理上的区别,从这些近乎抽象的画面中,杉本博司将世界各地的海洋还原到只有水和大气的原始状态,而水和空气暗示的便是我们生命的起源。
·马克·罗斯科作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