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Paris Horizon Résonance 共振
展览时间:2017年1月17日至2017年2月17日
开幕时间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18时
开幕地点:203 Rue Saint Martin, Paris
2017年1月17日,在“艺术的生日” (由法国激浪派艺术家Robert filliou在1963年首次提出) 这一天推出六人群展《共振 Résonance》,展览聚焦于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赛尔奇美术学院,以及来自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6位青年艺术家,以展现他们的新作。展览将持续到2月20日。
展览题目 “共振”,取自于在物理概念上,物体对外界能量的尽可能吸收和消化后所产生出的更大能量。体现于艺术领域的“共振”,则是艺术家基于个体特质和体验对周遭信息的汲取、感知与释放过程,是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空间的私人化描述和表达。
与此同时,艺术家个体与个体之间也会抛开表现形式的不同和表达角度的差异而形成一种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共振:每个来自不同艺术家个体的作品在空间上所形成的客观距离制造了一种对视、交互,直至紧绷的关系。
本次展览参囊括了绘画、雕塑、装置、观念和影像等多种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展览包括六位中国旅欧青年艺术家:胡樞、张潇月、田德熙、王鲁、杨意和pocono pocono。他们都拥有在中国和欧洲两个地理空间和思想传统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学习艺术和进行创作的背景,这两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共振”关系,将艺术家的视野扩展的同时,也将他们的作品带到他们此时能够到达的最大边界。
« 地面2 », 189x51cm, 纸本素描,2016
胡枢的绘画来源于一些不确定的,模糊的记忆拼凑。真实场景的荒诞感是他对现今生存环境的思考。
« 荒诞草原 »局部
« 荒诞草原»是艺术家对全球化现象下的利益分配,与地域性引起的无尽争端的思考。它构建于一片杂乱的工业废墟之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时空的人们相互争斗分离。社会的巨大程度的离散,使得沟通缺乏共同的语境,继而爆发出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分歧。身处于争端背后的是略显无力与疲惫的人们。
王鲁的作品中有强烈的自我反思精神,不拘于形式的束缚,经常以“坏画”,“坏影像 ”风格出现,打破艺术的精致感而更专注于表现周遭事物与自我世界,自我身份的投射关系。
«Avec louis»,影像截图,2016,3 éditions
«Avec louis»记录艺术家来到巴黎生活后每周给louis,一个4岁的法国小孩上中文课,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个影片记录的是从艺术家的视角讲述的关于louis的故事。第二个视频的标题《HISTORY HAS BEEN CHANGED BY THE WEST, WEST MADE THE WORLD ONE WORLD》来源于J. M. Roberts “ The Triumph of the West.” 一本历史的书,它阐述了西方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力。
Louis如同引子一样牵动艺术家去探寻,重建世界上各个地区的近代史,是如何以语言的形式被铭刻,又如何以语言的形式被遗忘。
《 Pocono Pocono est partout》,2016, 3 éditions
PoconoPocono像小广告般无限蔓延,张贴,散落…动作的重复使它们处于不同的环境和语境下,动作发生的瞬间,它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空间。
展厅内不见“小广告”的踪影,只有短短一行字”Pocono Pocono est partout”(Pocono Pocono无所不在), 它存在过,存在着,也将继续存在,保持着小广告的原有状态,作为一个行为一样存在,运动着;等待你去追问,去寻找,去定义。
《 NO. 119》, 综合材料,2017
在田德熙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倾向于使用日常生活中任何可以触及的材料:玩具,生活
用品,建筑工地捡到边角料…以写实的创作方式保护“物性“的同时,通过对展览现场及周围环境的的观察进行即兴创作;田德熙的作品深受激浪派艺术家Robert filliou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改变生活。对自我空间的再利用与再描述,是艺术家向内探索,向外给予的过程,“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也是艺术家持续不断探讨的命题。
《NO.120》局部,综合材料,2017
在田德熙的新作中,对一架古老旧钢琴的解构体现了他作品中一贯的诗性表达方式,他对空间节奏感的把握以及对自然音与琴音的保留都提供给观众极大的想象与互动空间。
《地铁系列》280*70cm,纸本丙烯,2016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