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苏州艺术通史》:建树地域艺术史写作的标杆

2017-01-18 23:44:40 

《苏州艺术通史》:建树地域艺术史写作的标杆

苏州艺术通史(全三册)

  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度推优活动发布仪式近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本届推优评选对象要求为2014年6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文艺评论著作与文章。经推选委员会60余位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推选出《苏州艺术通史》等9部著作为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 32篇文章为年度优秀文艺评论文章。

  三卷本《苏州艺术通史》由朱栋霖、周良、张澄国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系朱栋霖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基金项目。 《苏州艺术通史》全卷180多万字,精选图片1600多幅,包括历代名家书画、历代图书版刻、工艺藏品、园林、剧照、古城旧影等,图文并茂,系统展示了苏州几千年文艺发展的历程与辉煌成就。

  ——编者

《苏州艺术通史》:建树地域艺术史写作的标杆

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

  由朱栋霖、周良、张澄国主编,历时11年完成的《苏州艺术通史》分上、中、下三卷,共183万字,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自苏州大学、苏州市文联的学者通力合作,集体攻关。 《苏州艺术通史》体系完整、史料丰赡、学术严谨、内容厚实、结构合理、插图精美,堪称地域艺术史研究的标杆。

  撰写艺术史时,首先要确立体系性构想,不同的体系性构想决定不同的艺术史的撰写方法。任何一部科学的艺术史都有理论和体系,它像世界史一样,需要回答四个问题:叙述的单位是什么,是某种艺术门类、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是怎样发展的,是中心与边缘式的,还是先进与后进式的;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各种艺术门类的共性与特性是什么。

  苏州古称勾吴, 2500年来,先后使用过吴县、吴郡、苏州等不同的名称。苏州不仅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典范,更是一座至今仍具有鲜活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吴文化的核心地,文化形态长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风格魅力,保存的艺术门类众多。

  《苏州艺术通史》以中国朝代更迭的通常分期为经,以特定朝代里苏州的文学艺术家和重要的艺术现象为纬,从文学、绘画、书法、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园林、电影、摄影等11种艺术门类,进行艺术史的梳理和研究。这和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的方式大致是相通的。全书分7编,分别阐述了上古至勾吴时代、汉到唐代、宋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苏州艺术的发展史。该书将苏州各门类艺术置于江南两千五百多年的地域历史文化中进行综合考察,探讨江南吴文化与苏州艺术的生成关系,将苏州各门类艺术放在中国文化思潮、中国美学思潮的总框架中审视,借此总结区域文化艺术发展的若干规律性因素。这种研究思路与视角,对于挖掘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精神,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意义。

  《苏州艺术通史》之所以将明代和清代单独立编,内容也最为丰赡厚实,因为明清时期是苏州艺术发展的高峰,在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曲艺、工艺美术、园林等领域全面发展,水平一流,独领中国艺坛风骚五百年。

  《苏州艺术通史》以深入厚实的评述展示了明清两代苏州艺术令人赞叹的成就。自明至清,苏州的王世贞、王鏊、吴梅村、钱谦益、沈德潜先后成为海内的文坛盟主、诗坛领袖。冯梦龙以“三言”为标志,掀起了市民通俗文学的热潮。

  “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形成的优雅清脱的吴门画派,将中国文人画推向新的高峰,在200年间是明代画坛的主流。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的山水画是清代画坛的正宗,主导清代画坛300年。明中叶,昆山腔经过一系列改革,成长为昆剧艺术,实现了中国戏曲史和中国音乐史上的巨大革命。“宛自天开”的苏州私家园林闻名遐迩,据文献记载共有271处,清代就有130处,现存69处。

  《苏州艺术通史》揭示了苏州艺术的繁荣源于它灿若星河的文人队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辞源》 《辞海》三典合计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数,苏州古今文化名人数全国排名第一。其中清代全国状元112名,苏州状元26名。苏州明清艺术的高峰是在既往艺术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六朝四大画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画家四祖”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其中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都是吴人或者寓居于吴。以《文赋》闻名于世的陆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 ,开创了“二王”草书的先河。孙过庭的草书《书谱》飘逸而沉着,婀娜而刚健。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是盛唐星空中一颗耀眼的书法巨星。在2500多年的苏州艺术史的全景图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座高峰。

  唐代苏州的画家不多,值得一提的有张璪,他的绘画“气韵俱盛”“旷古绝今”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将他列为“南宗”首位画家,可见他在后代画家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张璪总结绘画经验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称得上千古名言,被画家们奉为圭臬。

  及至元代,苏州艺术走出唐宋时期的低谷,重新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被明代董其昌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其中黄公望是平江(今苏州市)常熟人,王蒙是平江吴兴人,倪瓒是无锡人,后半生在苏州城中和附近地区流寓。这种格局充分显示出元代苏州画坛的实力。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疏朗简秀、清爽深厚而又简约空灵,被誉为绘画中的王羲之书法《兰亭》 ,“神而圣矣” 。

  《苏州艺术通史》既有纵向的史的叙述,又有综合性探究。著者深入分析了苏州艺术风格的成因。在环境方面,苏州艺术的风格滋生于江南水乡自然的、人文的风貌,首先取决于太湖流域地理气候环境的造化。江南水软山温,山灵水秀,赋予苏州人以柔情秀逸,人文灵慧。在族群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吴地族群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以风雅精致、清新脱俗、含蓄内敛而蕴含清劲的美学风华。在2500多年期间,苏州艺术种类繁多,但是,各门类艺术在共同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它们相互作用、此起彼伏,体现出共通的特点,呈现出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主导风格。 《苏州艺术通史》主编朱栋霖把这种风格精确地概括为“丰蕴的人性内涵与人文精神,沁人心脾的心灵抒写与细致表现,幽雅脱俗的美学境界” 。于是,我们看到昆曲的典雅幽婉、吴歌的绵长情深、苏州舞姿的柔媚摇曳、苏州园林的雅致清丽、苏州丝绸的溢彩流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