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格言,现在不太流传了,小时听了却会感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后来学习艺术,曾经下过功夫研究如何画眼,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表达“心灵”。
《静静的冻土带》,艾轩,1992年
今天,把眼睛画得最为水灵的,大概是油画家艾轩的西藏女孩,浅蓝色调,衬托出一双忧伤大眼,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怜悯与爱意,以为可以直通“心灵”。相反的例子是张晓刚,其《大家庭》系列,画中人物全都瞪着惊恐之眼,把一个时代的抑郁,以及内心的扭曲“心灵”,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具有感染力。不过,他们的作品价格不便宜,一张油画,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一千万的,很是吓人,说明欣赏“心灵”,不管忧伤悯还是抑郁,原来很昂贵,让普通人如我们,只能远观,不敢近看。
《西藏女孩》,艾轩 ,1996年
《血缘:大家庭2号》,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3号》,张晓刚
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也很出名,镜头中的女孩瞪着一双明亮大眼,向社会发出了渴望读书的强烈欲求。正是因为这一双大眼,以及“心灵”的欲求,全社会由此而掀起了一场“希望工程”运动,让很多人为改变山区穷人孩子的命运热情捐助。
《大眼睛》,解海龙
可见,眼睛确能表达“心灵”,艾眼、张眼和解眼背后的“心灵”情感可能相通,但效果却令人诧异。艾眼忧伤,张眼惊恐,但都昂贵。唯独解眼,充满欲求,却成就了一场空前的社会运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