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蝶纹背扇(贵州纳雍,苗族平绣)
花草纹背扇(贵州织金,苗族绞绣)
去年8月至9月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情系寨乡——李惠贞捐赠西南少数民族背扇精品展”,涉及贵州、云南、湖南和广西4个省份以及苗、侗、布衣等8个少数民族,作品年代也从晚清跨越到上世纪80年代,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背扇艺术的卓越成就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首先得益于香港李惠贞女士的慷慨捐赠。李惠贞是香港百老汇慈善基金董事长、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主席,长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早在2012年,经由香港中文大学李美贤教授介绍,李惠贞及其所在的福慧教育基金会决定斥资购回流散在美国的近5000件西南少数民族背扇作品。后经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推荐,李惠贞将其中的1770件背扇精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捐赠获批成为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同时,中国美术馆也为此策划了本次展览,以表彰和弘扬其高尚品格与善行义举。
背扇,也叫“背儿带”,是西南少数民族妇女背负婴儿用的生活必需品。西南地区各兄弟民族几乎无一不是在母亲温暖的背上、在舒适华美的背扇中成长。背扇常以织、绣、染、镶等极为精细复杂的工艺制成,图案古朴、色彩斑斓、造型独特,不仅彰显了母爱的光辉和妇女们高超的技艺,也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习俗,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的典范。此次捐赠的背扇尤以贵州织金、纳雍和黔西等地的苗族背扇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尽管其数量惊人,乍看有相似之嫌,然而仔细观之却发现绝无重复之作。在同一母题之下,不同的作者能通过颜色的比对、图案的差异、面积的大小、针法的不同和材料的选择等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然而,不论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有多大的差异,同一民族及其分支总是在历史与文化内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贵州纳雍苗族背扇上重复的蝴蝶纹,广西三江侗族背扇上不断出现的太阳纹,以及贵州毕节苗族背扇上比比皆是的城池纹等,都是本民族起源、迁徙和信仰的记忆与记录。这大概是民间、民俗艺术超越其审美性,而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在新时期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动因之一。
从图案造型的角度,结合文化历史与信仰习俗,可以将这批背扇作品粗略分为4种类别,即生命绵延、远古记忆、自然礼赞和文化融合。
生殖繁衍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体现深刻内涵的文化行为。以苗、侗为代表的背扇作品分别以本民族崇信的鱼、桐子花、石榴与榕树花、混沌花、蜘蛛等,暗喻阴阳相交,枝繁叶茂,子嗣绵延。同时,又附加了诸如香囊、流苏、亮片等饰物,同样是为了避邪护生。所以,背扇不仅呵护孩童,也集中反映了这一族群的生命意识。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忆主要来自心口相传的故事传说、诗歌及以服饰纹样为代表的象形图案,所谓“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古歌》在描述本族祖先诞生时说:枫树生出蝴蝶,蝴蝶与水泡恋爱而产出12个蛋,后由鹡宇鸟孵化出姜央(人),雷公、龙、牛、鸡等12兄弟,被尊为苗族祖神。苗族背扇上不断重复出现的蝴蝶与龙凤等纹饰,即是对这段充满神话色彩历史的记录。苗族的历史既是一个与中原王朝冲突不断的历史,也是一段辗转迁徙的历史,那些被称为“弥埋”和“浪务”的抽象纹饰即表示苗族人跨越高山大河而一路南迁的历程。这些沉重的记忆被抽象化后定格在背扇之上,借此熏陶后辈,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对自然物的崇信习俗普遍存在于我国各民族与地区之中,其中尤以苗族为代表的西南各少数民族最为突出。这既与其“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世居崇山峻岭之中的苗、侗、水、瑶诸家弟兄,与日月山川为依,和花鸟草虫为伴,形成了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与习俗。反映在背扇上,即是不胜其多、不厌其繁的花草、田地、日月星辰等纹样,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因族群不同而有所差别。这些风格各异的背扇与各民族生活环境和谐统一,相互辉映,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但都似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不大。中原与西南地区真正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始于明代中后期,至清雍正朝达到鼎盛。此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开始传播至苗寨侗乡,背扇上大量出现的诸如“二龙戏珠”“盘长”和“福禄寿喜”等纹饰,即是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和全面,背扇上甚至出现了五角星的图案。此外,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如常展开。如苗、侗在同一地理环境之下形成了近似的生产方式与习俗,也使背扇显示出相似而又多元的风格特点。
本次捐赠是迄今为止中国美术馆所接受的最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艺术品捐赠。中国美术馆自成立之初即重视传统艺术与少数民族艺术作品的收藏与研究工作,多年来已经累积珍藏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艺术作品,其中,西南地区的民间民俗艺术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仅背扇一项,自2004年以来就两次接受贵州马正荣先生关于西南少数民族背扇艺术精品的捐赠共计300余件。此次香港李惠贞女士捐赠的这批作品,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国家艺术品宝库,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正在遭受工业化时代冲击而日渐式微的时候,中国美术馆却在持续的甄别与收藏之下逐渐构建起庞大的背扇艺术基因库。这批背扇作品的入藏,彰显了中国美术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激励更多民众为国家艺术品收藏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