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从巴赫金的艺术话语理论看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2017-01-21 15:01:33 

  一、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定义

  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索绪尔曾以区分语言和言语来确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语言实际存在的状态来理解语言。20世纪的另一位思想家巴赫金却把索绪尔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的言语视之为语言研究的核心,巴赫金说“语言学从活的语言中排除掉的这些方面,对于我们的研究目的来说,恰好具有头等的意义。”

  巴赫金首先阐明了话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不论是话语本身还是话语的言说者,话语说出与理解的过程,无不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底色。巴赫金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作为代替事物的符号存在于精神中的、有意义的客观实在,他说“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有意义:它们代表、表现、替代着在它之外存在着的某些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符号。哪里没有符号,哪里就没有意识形态。”语言是一种符号,而且是带着整个社会文化个性的意识形态符号,它有客观的指物作用,这是索绪尔语言研究所寻求的对象,但同时它本身并不是客观单纯的符号意义。语言根本不是抽象的符号,它代表一种世界观,是具体而生动的,并且在社会环境中不断产生意义的话语,语言无法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渗透着人们对话语的现实评价,以及话语的多重含义。

  二、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艺术形式

  沿着巴赫金的逻辑,我们从话语言说形式方面来继续分析生活话语的特性,把话语在不同形式下的不同特点展 来分析,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下来研究话语在言说形式发生变化时其本身发生的一些微妙不同。从这一角度入手,继续拓展巴赫金的社会学语言学,我们从语言载体的形式出发,来为话语形式的发展做一梳理。不同的话语载体置语言于不同的环境,话语载体的性质会把语言的某一方面特性夸大,使另一方面萎靡,而这必然影响到我们对语言的应用和认识。不同的话语载体,引导着话语选择传播自身方式的变化,因而,我们的任务是分析不同话语载体本身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话语的影响,包括对话语形式、语境、会话者和话语理解的影响,还有在不同载体的作用下,生活话语本身微妙的质变对艺术话语和艺术观念的改变。

  话语生存在一个变动不居,充满活力的环境下,这些情境成为话语的潜在根基,甚至影响着话语的内容。听觉能力在其中备受青睐,声音成为话语的附着物,吸引着人的注意力,传达各种信息。巴赫金说,“在一切新的语境中,涵义无终止地更新。”[1]这种观念成为其后接受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接受美学是在作品的阅读中使用这一观念,而其实巴赫金的这一说法是在分析生活话语的性质时提出,在口头传统中,涵义的更改不仅指的是阅读语境的改变,也包含着话语生成语境的改变。

  尽管巴赫金说“表述的生活涵义和意义都与表述的纯词汇构成不相符合。说出的话语都蕴含着言外之意。”但是在口语交际中,话语的丰富涵义被瞬间的情境所淹没和包裹,被固定的听者所理解或者忽视,话语在这里方生方死,只有保持完全的霸权,话语才能超越自身局限,达到传播自己和重生的效果,否则再生的只是词语及其词语的语境意义,永远不可能存在被相对面定在一定情境和意义之下的话语,也不可能有艺术世界的产生,因为话语艺术无法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来把自己从日常交际中区分开来。

  三、以巴赫金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观从生活话语的角度分析了日常话语的特点,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对话性和情态性等特点都是他在特定的前工业时代对话语的认识。话语的性质从未发生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使用话语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新方式,这就使话语在交际时充当的角色和自身特点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新事物的启发下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大。萧净宇说:“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模式、社会生活和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认知方式更多地由主客体对立式变为主体间式。从而人类的交往有了更鲜明的`对话性'特征。”[2]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对话语的影响引导我们继续去探究新形势下话语的特点,及其这种特点对艺术话语及艺术思维的潜在影响。

  巴赫金在《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中,分析了语境对于话语的影响,巴赫金所研究的话语产生于自然口语语境中,用自然话语的特点来分析以文字为代表的艺术话语的特点。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自然话语产生的语境,话语受到引导产生了新的趋势,新时代话语通过口头、文字和以技术为代表的电话、电台和网络等媒介共同存在。不同的话语交流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利用着不同的时空偏向和语境偏向,时空并没有改变,人类只是通过媒介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改变了自己对时空的看法。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与我们跟外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效率相关联,仅仅从时空观念来看,纯口语交际时代,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是非常完整的,时空很难超越,因为交流被局限在非常狭窄和短暂的区域。但是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空上的语境限制,让话语和语境分离,话语完整的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并且完全与语境失去联系。人们开始关注话语在历史上的影响,儒家三立中的立言就是力求以文字的形式保存思想,使思想像真理一样流于后人,但是文字自身的局限使它在交流上存在固定性和缓慢性。所以以文字为媒介的话语得到的回应比较缓慢,话语的对话性、表情性、完成性和针对性相对减弱,因为话语在这里的存在形式看起来是句子。

  以网络的出现为代表的音频、视频和文字交流形式使声音、话语和文字得到即时传播,依靠技术,话语在最大程度上模仿了口语交际时代的语境,它企图获得完整的交流空间和及时的回应。虚拟的网络制造出无限的空间感觉,但是模仿与原事物是有差异的,技术模仿使我们更加关注“视角问题”,空间是多元的,当我们把摄像头固定在某一点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某一个面,而其他的面无法通过移动来获得。巴赫金在其《教育小说问题的提出》中指出,“我们更加具体而专门的主题是――小说中成长着的人物形象”[3]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关注时间和空间以及在这之中存在的人,必须关注小说是怎样把那些己经成为历史的故事与人物转化成为作家自己的故事。在创作中,作者对故事的把握依赖客观的和真实的时空,然而技术时代作者的“视角”常常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作者的创造性和艺术虚构能力常常体现在如何把握和利用视角,空间和时间的破碎感常常体现在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电影,相较与传统的舞台艺术,电影是视角变化最快,画面拼接最多的艺术,它超越了自然意义上我们对眼睛的使用,使空间变得多元,超乎想象的完整,在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想象发挥到最大空间。

  四、结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