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8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运行。在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制度改革,面积28.78平方公里(图4-6)。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在探索开放道路上的里程碑。该区域以推进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并对文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放开。
一、 上海自贸区对上海拍卖市场的影响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曾引起艺术市场圈内人士的一番热议。因为在这个初始提交的总体方案中,其中一项建议为“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允许外商投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业务,提出3年内暂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现行的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文物保护法这4 部法律的有关条款。”[1] 2013年9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中,其他3部法律的相关条款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暂停条款得以通过,唯独有关文物保护法的调整条款没有予以通过,多项对于自贸区艺术市场的限制性政策让此前众多猜想成为泡影。尽管如此,上海自贸区刺激着上海艺术产业的区域发展。
上海自贸区9月底正式挂牌后的第一场拍卖会于2013年11月24日举行。该拍卖会由上海外高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品藏拍卖有限公司承办,这是国内拍卖企业在自贸区从事保税拍卖业务的初次尝试。尽管拍品中没有大家更关心的书画、家具、陶瓷乃至文物,但如何在保税状态下组织大型拍卖,海关该如何短时间内完成拍品预展前的报关、清关、运输、仓储、安保,以及在拍卖时如何高效参与其中,拍卖后如何交付藏品以及完成关税及增值税的缴纳,还是有很强的探索意义。[2]最终,钟表、珠宝两大类共计90件拍品中有73件被成功拍出,总成交额868万元人民币。其中,最高单品拍卖价格为70万元人民币。相对于国内已经逐渐细化成熟的拍卖市场来说,首拍的结果并不太理想,而且这次的拍卖会仍只停留在保税区的概念上,并没有多少自贸区的新政。
在自贸区内,商品免关税流动,只要中标者不将中标的艺术品带出自贸区,带进国内,中标者就无需缴税,对于那些专业艺术品投资者来说,所有交易均可在自贸区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了跨境艺术品拍卖可能存在的高额贸易成本,为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企业和竞拍者提供更加自由的交易环境。相比在保税区的拍卖,自贸区所提供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本的自由流通,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但艺术品毕竟不是股票,除了投资属性之外,其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欣赏和收藏。特别是从上海的艺术品市场上的特点来看,并不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买家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其流通性,这也就决定了即使是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也不可能动摇北京的地位。[3]
在内地艺术市场,北京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占据成交额近九成,而香港的自由港地位以及成熟的软硬件配套一时还无“地”可以挑战。相较而言,上海并无真正能够和两地抗衡的资本,所以即便自贸区建立起来,短时间内对京港两地的艺术市场也无太大影响。对于艺术品拍卖行业来说,自由贸易试验区允许并欢迎国际拍卖业一些大的信息服务机构与投资机构入驻,让他们享受国民待遇,更关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双向流通,这也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 上海自贸区对上海艺术产业的辐射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作为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利用其特殊区域优势,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以及上海建设圈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有利契机,通过扩大政策、功能和服务等综合优势,为全国文化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产品展示、设备租赁、商贸咨询、版权交易、演艺经纪、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策划及创意设计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尽管在目前上海自贸区开列的负面清单中,文化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还相当有限。但与文化贸易相关的领域还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足以开辟文化贸易服务的诸多新领域。利用上海自贸区所拥有的保税仓储物流、离岸保税功能,为境外文化产品提供专业、高端和精良的仓储服务,降低运输、展示和交易成本。在上海自贸区内拓展国际文化产品展示服务,深化其国际文化贸易功能。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正全面依托国家战略尤其是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契机,目前已在艺术仓库、艺术金融、保税拍卖、艺术贸易等四个方向上展开。为艺术品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流程的便捷的通道和配套服务是基地的核心业务,而其中最基础的服务是艺术品保税仓储。自贸区优厚的相关政策使得文化贸易基地一年内入驻企业已突破300 家,一年内基地全年文化贸易新增总量达到71.4 亿元。自贸区成立一年来,自贸区内的文化产业试验整体进度虽然离业界预期尚有距离,但试验中曲折前行的经验仍然宝贵。艺术仓库、艺术金融、艺术贸易三大领域中亮点颇多,而外界褒贬不一的保税拍卖则因为首届“试水”意味较浓而仍待观察。
自贸区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定位是“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地处外高桥保税区内并于2013年运行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其提供包括绿色通道内的快速通关、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以及外汇留存等在内的特色服务。目前,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一期工程集保税仓储和保税展示区域为一体5000平方米仓库已经在2013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规划暂定20000平方米。三期规划为在6.01平方公里的森兰国际社区内打造国际艺术园区,包括艺术商业街、全球化拍卖厅、美术馆、艺术酒店等,为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流、交易、培训等活动提供更大的承载空间。[4]二、三期建设已纳入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日后将成为自贸区内艺术活动最核心的地带。
保税仓库愈加响亮的名气也使得基地另一项关系紧密的业务艺术贸易清关服务得到上海文化业界的重视,实现文物的快速暂时进境、保税临时出区展示,提供高效的清关完税服务。基地为佳士得在中国内地的首次拍卖提供了艺术品进出口的全流程通道服务,为自贸区首场拍卖会实现艺术品保税展示、完税等交易。而白立方画廊、贝浩登画廊在参加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时,通过艺术品暂时进出境、保税临时出区展示,为价格2300万元的艺术品节省税款合计556万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