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主题创作《血战湘江》创作纪实

2017-01-24 08:30:38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主题创作《血战湘江》创作纪实

  黄其华  郝孝飞  朱国栋  周颢  彭震中《血战湘江》初稿   素描  76X200CM  2016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主题创作《血战湘江》创作纪实

  黄其华  郝孝飞  朱国栋  周颢  彭震中《血战湘江》二稿   素描  76X200CM  2016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主题创作《血战湘江》创作纪实

  黄其华  郝孝飞  朱国栋  周颢  彭震中《血战湘江》三稿   素描  76X200CM  2016

  中国画《血战湘江》是湖北美术学院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之邀而作的一幅主题性创作,“血战湘江”这个主题是从备选的十二个主题当中选出的,这十二个主题分别对应长征中的十二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用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血战湘江》是一幅三联画。全画长800cm,宽300cm,横幅,塑造人物两百多个,主题人物五十八名。从实地考察到构图立意,再到模特写生,确定表现手法,最后绘画制作,整个创作过程三易其稿,历时八月之久,称得上是呕心沥血之作。

  《血战湘江》在创作期间受到了湖北美术学院校党委、省市有关部门、媒体和新闻机构及艺术界同行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整个创作过程的顺利进行,湖北美术学院组织了以徐勇民院长、许奋副院长为首的十四人创作团队,这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画系主任李峰教授、副主任叶军教授和湖北美术学院学报主编、博士生导师银小宾教授等极富创作经验的老一辈画家代表,也囊括了包括郝孝飞、朱国栋、周颢、彭震中、熊明非、方正、李思洁和我在内的一批湖北新生代水墨画家。作为主创团队的一员,我得以全程参与其中,并见证了整个作品的诞生过程,对创作的甘苦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下面我仅就整个创作过程谈一谈个人的所想所感。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能够更深入、全面地解读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创作团队一行十几人于2016年1月底冒着长江以南三十年来最为寒冷的低温,赶赴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下属的灌阳县、兴安县、全州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此次湘江之行,我们参观了与战役相关的烈士墓、纪念馆、纪念碑、战役旧址,听取史实讲解,收集相关资料。迎着萧瑟冷冽的寒风,面对当年血雨腥风的古战场,深感当年红军的艰辛和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此次考察为创作《湘江战役》定下了悲壮、英勇、惨烈的基调,这种压抑、沉重的氛围也成为日后作品的表意方向。

  按照最初的设想,《血战湘江》应该是一幅四联画,四联的组成分别对应于当年行军作战的地理方位,但考虑到湘江战役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叙事性特征过强反而容易成为构思的弱点,于是决定改四联为三联,每一联对应于一个表意方向。第一联的基调为悲壮;中间联的基调为英勇;第三联的基调则为惨烈。在具体内容上,第一联以呈现战斗中人物的精神状态为主,为了突出人物大无畏的精神气质,刻意把人物组合成丰碑式的群像效果。第二联以表现行军态势为主,所以就采用“Z”字形构图来强化红军在逆境中一往无前的姿态。第三联则借描绘战场的惨状表现战争的残酷,增加河水、浮尸,取义与当地民间的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三幅画面都强调了逻辑性与戏剧性并置的布局。用一条长河贯穿三联,为“血战湘江”的战争发生地作注脚,同时强化了三联在形式表现上的整体感和叙事上的完整性。

  《湘江战役》画面尺寸看似宏大,但要将这一场时间、空间纵横交错,战场分散,人物众多,阻击、攻坚、行军等信息繁杂的特殊战役浓缩在这三联之中却并不容易。大凡现实主义的绘画题材都绕不过内容的铺叙,所以典型人物形象、族群人物和标识地域特征的战争环境,均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内容。因此,如何在保证必要叙事元素的前提下凸显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象征意味,在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就成为贯穿整个创作的一个宗旨。大画最忌散乱,为了克服这个通病,我们在布局上始终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强调画面大势的整合效应,突出画面结构团块感;二是刻意规避对自然空间的描摹倾向,对画面空间进行大胆的分割和重组,这种场景切换、并置的多重画面组合方式最终使整个画面紧凑、充满张力并富于象征意味。

  确定了大的方向及稿图之后,开始画与正稿等大的素描稿。素描稿是在放大打印稿图的基础上润色加工而成。素描稿需解决两个问题,即造型问题与画面关系问题。因为素描稿是在打印变浅的底稿上再次加工而成,所以素描稿的图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常规素描的惯常体验,重复、加强、错位、覆盖、归纳、调整……等非典型素描技法的运用反而为大画所需的厚重感给予了天然的支持。脱离了惯常经验的素描稿为塑造形象的过程平添了许多偶然因素,同时也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惊喜。在素描稿的完成过程中,我刻意强化了两个最主要的东西:一是单个物象更加整饬的形感;二是整个画面的结构特征。本幅作品单体物象的形感遵循方圆结合的原则,画面则强化了大的空间结构的咬合与分割。通过对单体物象与画面结构的双向控制,画面的力量感得到了加强。

  《血战湘江》是一幅团队合作的作品。团队合作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为整幅画作的具体实现过程提供了富足的选项。同时,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如何调和这种个人风格的差异恰恰就成为团队合作必然面临的难题。从整体风格出发,根据每位团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其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保证能够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原定计划,这不仅要考虑到每位成员的实际情况、技法特点,还要考虑到如何能够实现其优势在此次团队创作中的效益最大化。

  《血战湘江》是一幅水墨写意画。之所以采取纯水墨的形式来呈现,一方面是考虑到在如此反复杂沓的场面中色彩极易带来的花乱之感,一方面则考虑到水墨材质与整个画面的悲壮氛围适相契合。确定了大的方向之后,还要根据纸质特性来确定具体的呈现手法、呈现方式。经过反复的试验、磨合、推敲、权衡之后,最终确定主要采用积墨的技巧,在反复的勾皴擦染中去寻找画面所须的厚重之感,并以局部拓印及冲染做为整幅作品的重要补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