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重温 | 追寻玄奘之路,心系西域人文艺术的冯其庸先生

2017-01-27 10:56:39 

  编者按:世人眼中的冯其庸基本是和“红学”、和脂砚斋本《红楼梦》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通过自己与冯其庸先生多次考察西域的经历,带你了解一个探访西域考察古迹艺术,追寻玄奘行踪的冯其庸,一个用摄影的手法,记录天山南北风光与遗迹的冯其庸。《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重刊旧文,以纪念一代学者冯其庸。

重温

冯其庸(右)和荣新江在西域考察途中

  我几乎不看报纸,一次偶然从“往复”上看到《光明日报》记者写的一篇短文,题为《西域学,在今天远航》,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的消息,并且谈到冯其庸先生为它的成立而前后奔波呼吁的“内幕”。看到这篇报导,倒是勾起我对旧话新题的一些记忆,随手写下,免得又如过眼烟云,被时间消尽。因为在国学院西域所的成立过程中,我也帮助冯先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也知道一点从这篇报道中所看不到的“内情”。

  自清代开边,不少学人由于种种原因到了新疆,于是嘉道以来,“西北舆地之学”颇为盛行,以徐松《西域水道记》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成绩,受到法国大儒沙畹(E.Chavnnes)的推崇,并间接影响到西域考古探险家斯坦因(M.A.Stein)。可惜的是到了清末民初,当西方列强在中国西北大肆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积贫积弱的中国,既没有正规的考古学,也没有“斯坦因”,所以北京书斋中的学者眼睁睁地看着伯希和(P.Pelliot)把西域各种胡语文献捆载而去。从资料的拥有上来讲,中国学术界已经落后一大步,更何况要学会这些属于印欧、阿尔泰语系中的语言。要知道,这种语言学的训练在中国传统的学术里并没有太多的根基。

  进入20世纪以后的西域学,在传统的利用丰富的汉文史籍外,解读西域当地的各种胡语文献就越来越重要了,这也使得这门学问逐渐走向“绝学”,和经世致用的“西北舆地之学”渐渐疏远。30年代初,从欧洲回国的陈寅恪先生,曾经跟从德国最好的中亚古文字专家缪勒(F.W.K.Mullder)等学习过多种西域胡语,但我从他回国后写的文章和他后来卖给北大东语系的洋书上的眉批来看,他主要的功夫是在梵、藏、汉文佛典与敦煌讲经文的对证上面,而那些有关中古波斯文、粟特文、于阗文、回鹘文的著作上,很少有他的读书笔记。40年代回国的季羡林先生,也是德国最好的中亚语言学家训练出来的,但他面对的是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不论是“混合梵语”,还是“吐火罗语”,既无原始文献,又没有欧洲出版的同行著作,难以开展真正的解读工作。“文革”期间,季先生在北大38楼打扫卫生的间隙中,翻译了梵文巨著《罗摩衍那》,但这已经和西域胡语距离遥远。听说“文革”以后季先生抱着八册中译本到德国送给他的老师瓦尔德施密特(E.Waldschmidt)教授,教授随手丢在地上说:“我教你做的不是这个!”

  季先生没法向他的老师解释清楚,只有埋首重来。80年代初,他在繁忙的校务工作(时任北大副校长)中挤出时间,在北大南亚研究所主持不定期的“西域研究读书班”,希望推动西域研究。我在上大学、研究生乃至变成青年教师后,在这个读书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季先生自己当时正好得到新疆博物馆提供的焉耆发现的吐火罗语A方言《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写本,开始着手解读,但当时的条件很差,从50年代以来有关吐火罗语的书籍几乎是空白,季先生所用的参考书,很多是我们这些学生出国留学、进修、开会时帮他复印或购买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感谢我这位帮忙的“小友”,我也是当之无愧的。

  西域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历史、宗教、考古、美术等等方面都有了深厚的积累,学术的分工也更加细致,在国际上,已经不可能有懂得多种西域胡语的“大家”了,如法国的伯西和、德国的缪勒或是英国的贝利(H.W.Bailey),因为不论是于阗语还是粟特语,也不论是突厥、回鹘、还是吐火罗、古藏文,每种语言的研究都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问,西方研究西域语言的专家,往往都是守住一门语言,而旁及其他。西域研究的其他领域,也和语言研究相似,更加专门,更加学术。但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重新起步,在“古为今用”的口号下,西域的纯学术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的经费还没有大量投入,学者个人的财力又十分有限。虽然西域研究的课题也像其他学术研究一样被有识见的学者所认知,但研究的深度受到资料信息的阻碍,特别是国外学者有关西域胡语的研究成果,我们没有系统的图书储备,许多文献因为语言的障碍,更没有理解、消化。

  90年代初,一些颇有成就的中年学者或则过早地去世,或则因故出走,或则提前退休,或则长期游学海外,用西文发表论著,对国内学术影响不大。于是西域研究迅速下滑,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以后纷纷转行,只有少数学者在中外关系史、蒙元史、敦煌吐鲁番研究的范围内,惨淡经营。胡语研究人才的缺失,“后现代”对于汉文典籍记载的质疑,国际上批判民族主义的浪潮,也都给西域研究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时,我常常慨叹,不知西域研究是否还有前景。

重温

罗布泊考察。右起:荣新江、王炳华、冯其庸、罗新、朱玉麒。

  正是在这样一个困难的环境下,我认识了冯其庸先生;认识了关心、热爱西域研究的冯其庸先生;认识了成为中国西域研究巨大推动力的冯其庸先生。

  本来,我所知道的“冯其庸”这个名字,当然是和“红学”、和脂砚斋本《红楼梦》联系在一起的。后来,虽然在1995年有机会和冯先生一起到新疆吐鲁番开会,并一起访问龟兹石窟,但他是大人物,许多人前呼后拥,我只是仰望而已,对于冯先生一把年纪跑这么老远的新疆来,不明其理,对于他与西域的关系,更是所知不多。后来从友人朱玉麒、孟宪实那里,才更多地听到冯先生确实对西域“情有独钟”,曾经多次到新疆考察古迹、交通道路,追寻玄奘的行踪,同时用摄影的手法,记录天山南北的风光与遗迹。再后来,看了冯先生的摄影集《瀚海劫尘》,在艺术的美餐之余,从他的题诗中体会到一点儿冯先生在西域问题上的追求。从1986年以来,冯先生每次到新疆考察,都用散文记录下自己的行程,其中有一些史地考证文字,如他的《西域纪行》、《秋游天山》、《流沙今语》、《两越塔克拉玛干》(以上均收入《冯其庸文集》卷一《秋风集》)。他自己常说,他去西域考察,是重走唐朝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走过的路,他把自己的学术考察成果,陆续写成《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玄奘西天取经的第二个起点——<吐鲁番市志>序》、《流沙梦里两昆仑——玄奘东归最后路段的考查》,对于玄奘在西域的形程和事迹的燕妞多所补论。他的一些长篇序跋,其实也是一篇篇学术文章,如他的《<敦煌吐鲁番学论稿>书后》、《<西域地名考录>序》、《<东方的文明>初读》、《对新疆石窟艺术的几点思考——<常书鸿文集>序》等(以上均收入《冯其庸文集》卷二《逝川集》),都是西域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不应忽略的篇什,比如对日本西域研究权威羽田亨关于克孜尔“画家窟”中画家图像解说的批评,可谓极具慧眼,也是作为画家的冯其庸先生细致观察龟兹壁画的结果,是他多次实地考察的收获。冯先生的感人之处,是他的学术论文都是和他的亲身考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