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四川好人?我还不知道呢。”1月18日,记者眼前的郭汉中正忙着指导徒弟们修复一批战国时期的文物,对于自己获评四川好人的事,他一脸茫然。
同行的广汉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证书可能年后发下来。”
去年8月,郭汉中因为连续32年埋头于文物修复工作,获评8月四川好人(爱岗敬业类)。而郭汉中对此的印象,仅仅是领导告知他“入围了”。对于当选与否,他并没有关心。
从15岁跟着四川省考古所的几名考古队员入行至今,他一干就是32年。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青铜神树都是经由他的手修复而成。
“青铜神树耗了我6年的时间。”郭汉中说,修复文物很耗时间精力,最重要是要“能静得下来”。正是因为他一直呆在修复室中和文物打交道,与其他的人事没有过多的接触,对于“四川好人”的获评,他并不那么在意。
他在意的只有文物。去年几次文物修复工作交流的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都曾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拒了:“在哪修文物不是修啊。况且2008年地震后,很多地方都在重建或新建博物馆,文物都是送来我们这修复的,哪能走!”
不愿去北京修复文物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想留在三星堆带徒弟。
从初中的农村娃到稀缺的文物修复大师,郭汉中深知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有多难。由于文物修复涉及知识涵盖和跨越多门学科,专业技术性很强,大专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该行业人才培养不得不沿袭师承制,靠的是老师傅手把手地教,“这不仅要求师傅很有经验,学生也得有天赋,能静得下心来做。”郭汉中说,当初跟他一起学的有10多人,最后只剩他一人学出来了。
面临文物修复人才可能会出现的断层,他很着急,去年下半年,他就收了3名徒弟。
声音
郭汉中:有没有获评“四川好人”,对我来说都一样,最重要的还是修复更多的文物,将更多的历史翻给大家看。如果说,获得“好人”有点改变的话,那就是多了一份担当,我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我的积累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让技艺传承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